首份当代非遗消费报告在穗发布 产品消费者呈年轻化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在年初才亮相的文化新地标“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里,一场“情景化”大展吸引无数市民前来。
“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大展将持续至10日上午,首日吸引大批观众参加。
醒狮鼓龙舟鼓迎宾
展览开幕前,主办方以两通鼓声迎宾:第一通为广东醒狮鼓,由鼓声和引路狮引导观众入场,通常进行高桩舞狮表演;第二通鼓为龙舟鼓,以呼应端午节“扒龙舟”的习俗。展览入口处还设计了一个名为《云山珠水 天籁之音》的艺术装置,以云山珠水为倒影的形式,做成可敲击的风铃声音装置,传递中国古代雅乐中打击乐器“既和且平”的意境。
本次展览分为“天籁之音”“天工匠心”“天人合一”三个展示单元。“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的有机融合成为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展览打破台上与台下、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让观众穿梭于非遗“活态”场景之中,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文化脉搏,它与空间、时间、人都有着巨大的关联。”展览项目总策展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研究员孙冬宁介绍。
记者现场看到,“天籁之音”展区内热闹非凡,这里集合了40个非遗项目中最美妙的表演艺术和声音。通过人、景、声的联动,让观众置身于非遗的活态空间中,打造“声临其境”的独特观感。
“天工匠心”展区是传统手工艺的主场,包括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特色各异的染织技艺,还有中国篆刻、雕版印刷、剪纸等古色古香的传统手工艺项目。观众可以近距离一睹宣纸制作成形的过程,也可以通过触摸感受中国传统木结构、木拱桥背后的营造智慧。
非遗产品消费者呈年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同时举行。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20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承办,旨在为推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论坛活动由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组成,议题分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国家战略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准施策和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与支持下,唯品会公益、艾瑞咨询、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发布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下称《报告》)也在活动当天发布。
该报告是全国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报告,通过大数据为“非遗新经济”消费描绘生动的全息图像。《报告》以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来的运营探索为基础,从电商时代非遗活化传承模式探析、非遗生产端特征及变化、非遗消费端市场特征及变化三个方面,揭示非遗消费在当下的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报告》显示,非遗传承人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陆续登上非遗传承舞台的“00后”传承人也有5.3%之多。与此同时,非遗产品的消费者也趋向年轻化。随着非遗时尚产品覆盖品类日益丰富,越来越多“95后”消费者正成为非遗产品“买买买”的生力军。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堃媛 杨逸 通讯员 冀前 李劭侹 董帅 实习生 黄若锶
上一篇:农特产品8小时内从地头直达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