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两会E政录”访谈
访谈嘉宾:孙晓梅 张志勇 孙云晓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家教周刊主编 杨咏梅
访谈视频:谁来帮助“熊家长”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家庭建设
3月9日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2017两会E政录的直播间迎来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就在三位嘉宾就网友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时,收看直播的网友也在不停地提问、点评。详细〉〉〉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家庭建设
家风家教并非基因遗传,而是教育遗传。父母要重视榜样的力量,要用实际行动促使中国的家风、家教好转。家庭教育重在德育,学校教育则为专业教育,要保持二者的边界,防止家庭变为学校的第二课堂,防止二者同质化。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儿童为本、父母主体、多向互动,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学习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详细〉〉〉
聚焦上海浙江首次“新高考”
访谈嘉宾:胡卫 叶飞帆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记者 万玉凤
访谈视频:聚焦上海浙江首次“新高考”
上海浙江首次“新高考”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高考改革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作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上海与浙江今年将首次举行“新高考”,并实行与新高考相配套的新录取模式。新的招考录取模式释放了哪些信号?3月9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和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详细〉〉〉
沪浙“新高考”带来什么变化与挑战
我们原来是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不再把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手段,从知识导向逐步转向能力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对中学特别是高中教育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有了综合素质评价以后,大学对学生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全方位的,怎么根据高等学校特色录取适合的学生,这些都是新的高考方案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详细〉〉〉
如何精准发力,让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访谈嘉宾:王定华 朱永新 主持人:《中国教师报》采编中心主任 康丽
访谈视频:如何精准发力,让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精准发力,让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累计核拨综合奖补资金52.53亿元,惠及8.1万所乡村学校129.5万名教师。” 3月9日上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直播访谈,道出了国家对乡村教师的重视与支持。与王定华一起参加访谈的还有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详细〉〉〉
让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对于乡村教师来讲,待遇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留住他们、激发他们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一方面要号召广大教师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另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详细〉〉〉
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而立法
访谈嘉宾:庞丽娟 王敬波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记者 常晶
访谈视频: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而立法
庞丽娟:推动学前教育立法 解根本性发展难题
入园难、教师匮乏、孩子教育成本较高、地方学前教育投入紧张……这些关系老百姓入园需求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在接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尽快研究出台专门法——《学前教育法》,对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建设与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难题、关键性体制机制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详细〉〉〉
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而立法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千家万户不再为入园揪心、安心地工作生活,更为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让我们各方面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立法是非常必要的手段,通过立法能够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重新回归它的公益性,明确政府保证普惠、优质教育资源的职责。详细〉〉〉
传统文化和书法进校园
访谈嘉宾:郭振有 苏士澍 主持人:《人民教育》副总编辑 赖配根
访谈视频:传统文化和书法进校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教育何为?
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发社会很大反响。一段时间以来,“中华诗词大会”等文化电视节目收视率也出奇地高。这说明传承传统文化在民间很有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书法进校园的时代价值?书法教育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详细〉〉〉
书法:中国人的必修课
我们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区的实践证明:写字好的无“差生”。因为学书法能让孩子变得专注、静心,一旦良好习惯养成,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能严肃认真,自控自律,快速高效。所以写字好的孩子更稳健一些,更儒雅一些,更善于思考。这对全面素质的养成,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详细〉〉〉
海归创业——做好生力军敢为先锋队
访谈嘉宾:王辉耀 徐培祥 刘刚 主持人:《神州学人》骨干编辑 杨宇
访谈视频:
海归创业——做好生力军敢为先锋队
徐培祥:要做好“双创”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刘刚:海归创业应注重融入当地文化
王辉耀:海归创业的现状和特点
徐培祥:海归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海归创业——做好生力军 敢为先锋队
今天下午,神州学人编辑部邀请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全国劳动模范、蒲公英留学生创业驿站创始人刘刚,以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培祥等三位嘉宾,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直播访谈室,就海归创业相关话题进行探讨交流。详细〉〉〉
推动校园足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所在
访谈嘉宾:王登峰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新闻中心记者 李小伟
访谈视频:推动校园足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所在
王登峰:推动校园足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所在
“2017年,校园足球将提前完成2万所特色学校的建设任务,按照每所学校1000人的规模计算,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将达2000万,初步实现校园足球扩大足球人口的目标。”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3月7日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2017年两会E政录直播访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侃侃而谈,用翔实的数据,道出了教育部门牵头校园足球以来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详细〉〉〉
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新途径
目前,全国1.3万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能否实现每周上一节足球课?师资、场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建立好顺畅的通道,让学生既能踢好球又有可能上清华北大?怎样协调好校园足球和青训之间的关系?对不达标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退出机制如何建立?详细〉〉〉
双一流:有了施工图 如何加油干
访谈嘉宾:王立生 李和平 熊思东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主编 储召生
访谈视频:双一流:有了施工图 如何加油干
双一流:有了施工图,如何加油干?
2017年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该《办法》被称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施工图”。对于高校来说,“双一流”建设有了施工图,下一步具体该如何实施,怎样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重点。3月3日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围绕“双一流”热点问题,接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的专访。详细〉〉〉
双一流:有了“施工图”如何加油干
想要把“双一流”建设推动起来,首先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其次核心点是开放。不开放就会造成封闭、造成以某些人或某个人为中心,学科的边界就会越来越小,学科的壁垒就会越来越深,这样学科协同交叉的相容性和互补性就会减弱。不开放就无法绕过“985”“211”的怪圈。详细〉〉〉
综合施策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访谈嘉宾:毛力提·满苏尔 主持人:《中国民族教育》总编辑 赵小雅
访谈视频:综合施策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毛力提·满苏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点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综合施策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基点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3月3日上午,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接受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栏目邀请,针对当前民族教育发展思路,以及民族教育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等问题,接受视频直播访谈。详细〉〉〉
综合施策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综合施策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基点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抓住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教研队伍建设。加大双语教育工作,对提高少数民族孩子的素质、帮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详细〉〉〉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难在哪?
访谈嘉宾:张志勇 李光宇 周远生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环球科教部主任 杨桂青
访谈视频: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难在哪?
制定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应“接地气”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后,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发布。回顾过往,在鼓励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方面,我们一直在尝试,在实践,在突破……今天,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难在哪里?详细〉〉〉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难在哪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选择非营利性定位的学校,不要办得越来越像公办学校。二是对于选择营利性定位的学校,不要像原来歧视民办教育那样,现在又来歧视营利性民办学校。未来无论在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在营利性学校还是非营利性学校,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对相同资质的教师要给予相同的尊重。详细〉〉〉
民促法修改:民办教育面临几大利好?
访谈嘉宾:钟秉林 刘林 主持人:《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 唐景莉
访谈视频:民促法修改:民办教育面临几大利好?
钟秉林、刘林:民促法修改给民办教育带来重大利好
3月2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相关问题,接受《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专访。详细〉〉〉
修法后民办教育迎来哪些利好
“1+3”文件的颁布,从制度上解决了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中的法人属性不明、财产归属不清及政府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规范建立必要的市场规则,通过规范为民办教育发展引领正确方向。详细〉〉〉
思政工作怎样接地气、入人心?
访谈嘉宾:刘川生 主持人:《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
访谈视频:思政工作怎样接地气、入人心?
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接地气、入人心?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怎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3月1日晚,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川生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接受《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专访。详细〉〉〉
思政工作怎样接地气入人心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详细〉〉〉
中国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访谈嘉宾:顾明远 朱永新 王殿军 主持人:《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 余慧娟
访谈视频:中国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抱持教育自觉,方能坚定教育自信
习总书记在去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自信并不那么坚定。比如,在国际比较中,很容易受国际测试结果的影响。面对现实困难,往往容易动摇。如何真正确立教育自信,使中国教育改革更为理性、全面、客观,教育质量提升更为有效?详细〉〉〉
中国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要传承文化,也要选择文化,还要发展创造文化。如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把握住教育变革契机,谁就有可能真正地建设一个属于未来的教育。没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自信,教育自信便无从建立。教育自信是整个国家自信的一部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