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 1980年以来,学术
1980年以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等,近年来又提出“古苗疆走廊”。2014年,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国际区域合作构想,西南大部分省区也被纳入到相关规划蓝图中。
在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需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审视西南地区在新的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关注古今西南地区的“通道”和“走廊”与地域、民族社会及国家的关系、相互影响过程和空间性关联等,探讨由通道所勾连的中国西南的区域性经济关系文化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关注多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形态的形成机制及过程,对于贵州语境下的“一带一路”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多次呼吁,文化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由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大学联合国内众多高校,即将在贵州召开“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西南文化走廊专题研讨会,旨在讨论古代交通与区域、国家及民族之关系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研究,文化线路遗产与西南文化产业研究及苗疆文化走廊旅游线路开发研究等。
有学者提出,“走廊”学说更关注于“人”的迁徙流动与文化间的交互接触不同,“通道”研究则更关注于“物”的贸易流动和文明间的传播打通。贵州作为多元民族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不仅是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与世界共享着许多唯一性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作为“通道”、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等提出,贵州语境下的“一带一路”强化“文化走廊”概念,注重线性遗产对于区域文化从碎片到整体的思维转变,思考如何把地域文化置于整体性文化空间看待,注重文化在通道的价值及其地理空间中各种文化形态的互动、交融与互生,并积极探讨文化走廊和民族地域一核多元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的意义。
+1
上一篇:Twitter CEO多西访谈:关于特朗普、产品和骚扰问题
下一篇:【瑞象视点】琳恩?科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