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江碧波和她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精卫填海的神话时代到1949年开国大典,近日,一组由200余幅国画组成的《上下五千年》在重庆诞生,艺术家江碧波历时8年,耕笔不辍,秉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初心,力求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本期新华访谈,艺术家江碧波先生将和我们畅谈,这组千米画卷上的故事。
新华网: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江碧波:《上下五千年》讲述的是中国的历史,所以主要以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主,运用中国的艺术特点、书法、国画的笔墨和线条以及“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的画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但同时我也结合了当代艺术、印象派、以及国际上的艺术研究成果发展当中的既定。把它们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很多人问“你这到底是国画还是油画?”当然,我对色彩的使用也是丰富而且强烈的,但这并不影响对线条的表现,因此,这组国画应该是中西方艺术的结合,总体来说,是要体现中国文化精神。
江碧波:至于我的主题,那就是纯粹的表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生命。我们的文化是强大的,并且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它接受了历史的各种检验、跌宕、起伏、变化,这些坎坷不仅证明了它(中华文明)的优秀,同时,它也是人性化的,富有包容精神又满含诗意。
新华网:在创作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
江碧波:在画的过程中的确是有一些困难的,毕竟我是一个画家而非历史学家,在创作过程中,我要重温和学习中国文化哲学,以及在历史发展中,每一个朝代的贡献,包括文化上的贡献,跌宕起伏,以及诗意的美好。
新华网:目前,全世界还不够了解中国文化,要改变这一点,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江碧波:这些年,我在翻阅一些书籍时,发现人类史、世界史,都是外国作者所写,虽然有翻译,但讲到中国文化,还是有值得再去探讨的东西,在讲文化史时,更多是谈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显得很简略,甚至遗漏,深度也不够。在讲到我们中国远古文化,特别是在我们的远古的部分,史前文明的优秀,它的风采,它的浪漫,它给我们潜意识带来的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基因少了一点;我觉得特别是在当代,改革开放,大家都在学习西方,是很大的一股热潮吧。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忽略了自己,忽略了我们本民族了。
新华网: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地位?
江碧波:这个是一个发展很迅速的时代,确实知识量很大,特别是科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呢,这个文化的东西,它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其实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更需要有文化,要不然我们就苍白了。我们生活如果只是在物质当中,也会变得不懂得真正的享受生活,只是在一种简单的满足生命的物质需要和享受当中,物欲当中去了。所以,这个文化就成了只是一种象征的东西了,它真正作为人的一种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在一种不断的创造和发现当中去体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种丰富、那种美好、那种智慧的发扬,这些东西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渴求的,但是目前呢,有一些偏向,这种偏向就是在急躁、匆忙的追求极大的物质的丰富过程当中把文化忽略了。但是,我也觉得只有文化只有知识才能够让我们更加富裕,更加成功。
新华网:作为教育家,秉承“师法自然”的理念,对还在学习绘画的学子有什么建议?
江碧波:我觉得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变,多少的画派出现,不管你有多少的技巧的一种创新、发展、表现主义,这些都很多这些都是一种发展的过程。但我总觉得,总的来说,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我们要向自然学习,中国画论中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师法自然”,我觉得不管世界变化多大,什么当代史、古代史“师法自然”是永远的。要向自然学习,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现代人不能认为自己太聪明了,好像我们什么都不需要了,我们不需要研究素描了;也不需要研究结构了,也不搞光影了。我们就持观念,我们就凭感觉,这是绝对不行的。
上一篇:《专家在线》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