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稳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一本好书,一份心情,网民朋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新华网。
近日,一本浓缩重庆抗战历史的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在南滨路上的精典书店正式首发,《重庆之眼》是全景式反映"重庆大轰炸"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由著名作家范稳历时三年创作完成,被文学评论界誉为"长篇小说领域反映抗战题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力作"。在这本书中,一座英雄的城市,乃至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现。
穿透历史的迷雾,《重庆之眼》帮助读者解开经历6年多大轰炸英雄城市的不屈之谜。下面我们有请嘉宾解开这其中的密码。他是作品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作家、本书作者范稳。欢迎范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好吗?
范稳:网民朋友你们好。
主持人:从《重庆之眼》后记中我们知道30多年前您在重庆上大学,是西南大学的一名学生。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已经离开重庆这么多年,是什么触动您创作这部"重庆大轰炸"题材的作品?
范稳:谢谢。首先正如您所说,30多年前我在重庆求学,时隔30多年后再回到重庆,我觉得有一种回到青春原乡的感慨,它是我青春最灿烂,最光彩的一段。第二个原因,《重庆之眼》这部小说跟我最近一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抗战文化历史的研究写作有关联。因为在接触重庆大轰炸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同时也接触到了抗战时期在咱们重庆一大帮的文化界的大腕。那个时候重庆也是我们中国的抗战文化中心,有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这样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当年也是因为战争的关系来到了重庆,他们来到重庆做的事很令人感动。比如坚持以文化的方式来号召民众抗战,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话剧运动和雾季公演,而我们正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坚持了14年的抗战,所以我觉得写重庆大轰炸应该把我们当年的文化界的这些人士,我们的民族精神来体现出来。
主持人:看得出来,范老师有重庆情节。《重庆之眼》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英雄气、儿女情,读出家国事、民族心,更能感受到挺立的民族精神脊梁。在重庆采访创作的数月期间,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范稳:采访时间有一年多,创作又有一年多,前后不到三年的时间。最深刻的体会还是重庆的历史文化所透露出来的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到今天我认为还存在。比如说重庆人的倔强、勇敢、乐观、豁达,我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在战争年代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括我采访的一些经历过当年重庆大轰炸的历史老人,他们给我说起当年的那些战火纷纷的岁月,我认为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民族的坚韧,那种勇敢、乐观,依然存在,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可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哪怕是很普通的中国人,他们以自己的言行或意志,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证明我们这个城市的性格,证明我们这个城市人们的豪迈。
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他是大轰炸的受害者,当年才10来岁,一次轰炸,一块弹片从他耳朵旁边打进去,那个弹片穿过他的整个脑袋游移到耳朵背后,当时医生抢救处理比较草率,只是把外伤包扎一下,他也不知道,但是这块弹片在他的脑海里长达60多年,这60多年给他带来的痛苦就是失去了睡眠,他的睡眠神经被这个弹片切断了,然后随时会发生“羊儿疯”,实际上是癫痫病。他就靠吃药来维持睡眠,直到他七十八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袁家岗被车撞了,送到医院拍片,当时是2014年,一拍片,发现脑袋里面还有一块弹片,他才发现这么几十年所受的不能睡眠,发羊儿疯这样一些痛苦全是来自于这块弹片。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战争的创伤直到今天还留在一个普通重庆人的脑袋里,还留在他的身上。这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最好的一个人证,而且还是一个物证。那个片子我看到了,那个弹片还取不出来,这提醒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不应该忘记日本侵略者对我们这个城市所犯下的罪行。
主持人:所以说您一定要通过这只笔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范稳:对。
主持人:作品中,市民龙舟赛面对敌机扫射仍以旗为枪,击鼓竞渡,"雾都话剧"在残垣断壁的大剧院旁照常排练上演……在《重庆之眼》一书中,沉重的历史透露出一种倔强的力量,巨大的苦难重压激发英雄情怀。范老师,本书的书名最后确定为"重庆之眼"寄予了什么涵义?
范稳:我想这书名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因为这本书里按通俗的说法讲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一个空军飞行员和他的初恋情人没有成为一家,初恋情人又跟另外一个富商之子结婚了,因为战争的冲击使他们分散,但是他又作为一个保卫重庆的空军英雄回来了。见到自己的初恋情人,他们的旧情又复燃,但是相爱不能相守,每当他上天作战的时候初恋情人都在守望他,都在温暖他。我相信每一位英雄背后都有一双眼睛给他温暖,同时他知道在重庆大地上有一双眼睛在给予他力量跟日本人战争,这双眼睛一直支撑他跟日本人生死搏杀,这是一层意思。
另外一层意思我觉得我们对重庆这段历史是一个再发现,在这之前因为历史原因还没有更多被人关注,需要一双文化的眼睛,以历史的眼光去重新看待。
还有一层意思我觉得是这个世界对重庆的一种关照,因为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重庆要融入世界,世界也在关照重庆,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时代里,每一个城市它的风貌,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被关照的,所以我用这个《重庆之眼》这样一个标题。
主持人:我觉得您这个题目起得特别好,小至个人、小家,大至民族、国家都涵盖在里面了, 谢谢范老师。《重庆之眼》以浓郁的爱国主义为底色,无论是赛龙舟、演话剧,还是大隧道惨案以及最后的审判,在小说中任何一个重要的时间和事件结点上,您所看重并着力表现的都不是愤懑悲伤,而是一个古老而日新月异的民族藐视一切苦难,在任何挫折和损毁面前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气与正气,具有巨大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震撼人心。有人说过您有英雄情结?
范稳:没有,首先是这个作品给我带来的某种滋养,因为你接触到这段历史,你说的英雄情节这个赞美应该给当年的重庆人。
主持人:您经过这种洗涤之后您觉得您浸染了这种精气神在其中。
范稳:对。
主持人:看到这次在《重庆之眼》中既有翱翔蓝天的英雄飞行员刘云翔,又有充满文人气质的邓子儒,两个人物你个人更喜欢谁呢?
范稳:其实当时我在构思的时候,我的个人情感更倾向于空军英雄刘云翔,他的爱情因为战争等等原因受挫了,他的恋人被邓子儒夺走了,我觉得邓子儒应该是一个反派角色。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我觉得这个人也值得同情,他虽然是有钱人的子弟,但是他也热心抗战,他也传承民族文化,他的爱情也没有错啊,所以写到后来我发现我应该给这个人物更多的同情和更多的正面的一些东西。因为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团结抗战,是所有中国人要齐心协力抵御外来的侵略,所以刘云翔和邓子儒这两个人都值得同情,在爱情上他们都有自己的悲凉,他们都没有错,爱哪里有错呢?只是说谁可能更占有某种先机或者时机,谁可能在这方面运气差一点,因为个人的原因,因为战争的原因,所以可能刚好就转到倒霉的那一轮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每一个人物都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同情和温暖,这样的作品才会体现出某种温度出来。
主持人:《重庆之眼》是范老师继抗战题材作品《吾血吾土》后的又一部力作。蔺珮瑶这位女主人公与烈火英雄历久弥香的爱情故事贯穿整部作品,震撼人心。而她在"重庆大轰炸"受害者对日诉讼东京法庭的陈述"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更令人振聋发聩。一本写战争灾难和歌颂抗战意志的作品,为什么要以一段守望了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来呈现?
范稳: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只是一个小说家,我们小说的责任是以故事以人物的命运来诠释这段历史,历史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础,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来叙述人物命运,我们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作品人物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个鲜活的注脚,用人物命运来诠释历史的走向,历史的脉络,这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干的事情。所以在这本书里我写了一段爱情故事,通过这段爱情故事怎么样成为一个被战争拆散的人生悲剧,来揭露战争给人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灾难,揭露战争的可恶、战争的罪行,这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去完成的任务。我们说到重庆大轰炸这段历史,来了多少飞机,扔了多少炸弹,炸死了多少人,那么这背后肯定透露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最好的就是以一个爱情悲剧,来把这段历史用文学的手段说清楚,把这个故事讲来让读者喜欢,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了解认识到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
主持人:谢谢范老师。战火纷飞的岁月,永生难忘的爱情。
范稳:爱情虽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是它要体现人的一种坚韧,人对爱的一种执著,或者说人的一种高贵的品质,不管前面我们提到的邓子儒也好,刘云翔也好,包括女主人翁蔺珮瑶,其实他们都是很高贵的,高贵、尊严、责任这些是我们在塑造文学人物中必须要把握的一个最大的尺度。他在东京的法庭上说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这种历史责任感就是一种高贵。就是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哪怕我这一生很坎坷,但是我的尊严不能丢。
主持人:范老师,蔺佩瑶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吗?您怎么看蔺佩瑶这个角色?
范稳:我们作为小说家塑造一个主要人物,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个杂取种种的过程,肯定是来自于多个原形,但是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可能,也许有,但是也许不完全是他,可能是他其中身上的某一部分。比如说我曾经在重庆南岸的11中通过一个朋友的关系去采访了一个退休老教师,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96岁了,老太太虽然90多岁了但是还是那么整洁,那么干净,那么有气质,气度非凡,虽然说耳朵有点听不见话了,但是头脑还清楚。她是出生于过去重庆大户人家的子女,而且她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还为地下党做过一些事。重庆大学的校长何鲁被国民党追捕,她是出于仗义,出于对当局的不满,就把何鲁送出了重庆城,很有狭义心肠的一个女子。她的这些经历我也有写到书中,他们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可能她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主持人:之前的几部作品都入围了茅盾文学奖,跨度也涵盖了你的几部主要作品,这次对《重庆之眼》也有这样的期待吗?如何看待奖项的认可呢?
范稳:这个不好说。因为评奖这个事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左右的,作家只负责把自己的作品写好,评奖是评委的事,这部作品能得什么奖,这个只有交给上帝。
主持人:当下的畅销书很多都是鲜肉作家,您作为一个六零后作家,写作动力在哪里?如何看待当下的写作和阅读环境呢?
范稳: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昨天我在我的母校西南大学作演讲,我给我的学弟学妹说,如果以后你们要当作家,要把写作当成一种信仰,信仰是什么呢,信仰就是每天我们要敬畏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努力,达到自己心中的某一个目标,不管是现在的网络时代,或者说市场经济时代,对文学或多或少都有所冲击,但是对我们这代人来讲这个信仰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至于说怎么看待当下的写作和阅读环境,我觉得它对我的创作没什么影响,我该干嘛还干嘛,但是我觉得我也有我的读者,我相信我们这个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90后、00后的作家我跟他们都有接触,他们有他们的读者群,他们的读者群可能比我的多,这个没关系,这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是像我们做传统文学的纯文学的写作,我相信还是有自己的读者和市场的,就像我们说的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是拿一个手机刷屏,还是同一本书在读,我相信这两种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都存在,多与少没有关系,他只要有这个需求,那我们就有继续写下去的理由。
主持人:网民朋友们,范稳老师曾在藏区行走十几万公里,写出洋溢着理想色彩的"藏地三部曲"。这次他聚焦于山城抗战时期的一段特殊历史,为历史留下证言,是一部致敬英雄之城,致敬民族之魂的精品力作!祝愿《重庆之眼》销量长红!
范稳:谢谢。
主持人:再次感谢范老师与我们共同分享书里书外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创作的心得。也感谢网民朋友的关注,再见!
下一篇:访谈:我在南疆反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