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专题访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山西省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任丽娜。山西朔州是中外第一个大型合作项目的诞生地,是一座具有现代化城市魅力的“塞上明珠”,朔州市也是闻名全国的“右玉精神”的发祥地,右玉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右玉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山西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访谈我们邀请的嘉宾是朔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耳东,就朔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专题访谈。陈副市长,您好!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朔州市的基本情况。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内外长城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一座新兴城市,辖两区四县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6.8万。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内有内外长城、应县木塔、右玉“杀虎口”等一大批独具边塞文化、民族交融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朔州气候怡人,生态秀美,是极佳的避暑休闲胜地和京津地区的“后花园”。朔州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铝钒土、高岭土等35种。特别是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达到了427亿吨,约占全省的1/6。现在煤炭产能达2亿吨,运营、在建、取得“路条”的电厂总装机规模达到1610.9万千瓦,是全国综合能源基地。朔州农业特色鲜明,地处北纬39°05'-40°17'之间,是黄金种植带和养殖带,是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草牧业、粮改饲试验试点市,是全国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先行区。
建市以来,朔州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全省第二。近年来,朔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紧扣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发展质量“两大任务”工作主题,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美、城乡面貌新、人民生活好的美丽朔州和彰显自然、生态、精致、宜居的现代化城市魅力的“塞上明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确实,现在的朔州,经济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朔州市这些年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那些成就?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些年来,朔州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切实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论,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大踏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面积植绿兴水、大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一个更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美丽朔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煤矿标准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新能源发展迅速,在全市1610.9万千瓦的总装机规模中,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达到406.5万千瓦,排在全省前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综合利用率达到64%,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和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我们还连续五年举办了亚洲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处理与利用技术国际交流大会,第五届大会昨天刚刚闭幕,这个大会已经成为了国际性学术论坛,成为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平台,成为了朔州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另外,非煤电产业也在加快成长,非煤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2.5%。二是现代农业发展彰显特色。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草牧业,现在人均畜产品年占有量、农民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等六项反映草牧业发展的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7.4%提高到2016年的50.8%以上。
二是传承弘扬右玉精神,加快推进植绿兴水步伐。高寒干旱多风、土地盐碱沙化,是朔州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朔州始终坚持不懈地改造着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右玉精神”,认真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年均26万亩的速度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到2016年底,全市造林面积累计达到5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8.02%提高到24.54%;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87%,成功获批“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持续实施兴水战略,大力推进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新水源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得到落实,市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三是全面向污染宣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控制能耗总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重拳治污成效显著,2016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烟尘和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1,全省排名第3,全年达标天数247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9.2%;2017年1月至8月,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2。此外,水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主持人:从陈副市长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朔州市抓生态环境建设可谓是全方位、全立体。那么,陈副市长,请您谈一谈,为什么朔州市要下这么大力气去抓生态文明建设呢?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朔州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的经济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我们的经济增长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惨重代价,留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累累伤痕。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污染、高消耗的基础之上,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土地、水资源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瓶颈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这个短板必须补起来。如果经济发展了,人均收入增加了,大家都住上楼房、开上轿车,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整天生活在雾霾天气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是不可持续的,更不是人民所期望的。
主持人:朔州市是闻名全国的“右玉精神”发祥地,请陈副市长着重把“右玉精神”作一介绍。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刚才,主持人实际上已经对“右玉精神”作了初步阐释。我在这里作一些更详细的介绍。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过去可以说风沙成患,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建国60多年来,右玉县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凭着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信念,凭着一种“誓把荒原变绿洲”的精神,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修复生态,坚定不移改善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经由解放初的0.26%提高到现在的54%,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良好的“塞上绿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也铸就了被世人传颂的“右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对“右玉精神”作出指示批示,他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的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体现的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在今年6月份视察山西期间,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作为“右玉精神”的发祥地,我们要认真回答好“全国学右玉、右玉在朔州、朔州怎么办”这一重大问题。真正把右玉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立足用右玉精神指导实践、改进作风、推动工作,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着力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解决经济总量性尤其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问题,解决改革意识还不强、力度不大、对外开放不够的问题,努力打造践行总书记“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主持人:为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朔州市还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专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主要考虑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植绿兴水。也就在今天录播的同时,我们市里正在召开秋季造林绿化的动员大会,会议将对今年和未来三年全市的植树造林工作作出部署,出台有关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的重点工程,通过对造林绿化进行奖补,通过鼓励农民发展经济林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打好新一轮生态建设战。到2020年,我们提出,全市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8%以上。要加快推进西山综合治理,七里河、恢河综合治理,太平窑水库(太平湖)生态水系建设等“一山两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朔城区南山综合治理、神头湿地保护、雁门关生态区、金沙滩生态区、桑干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要河道河源保护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严守水资源保护三条红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到2020年,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要达到55%以上。
二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煤电传统产业,建设安全、绿色、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煤化工、陶瓷、特色农产品加工、大数据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特别是我们提出,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把朔州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北方生态旅游目的地、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避暑康养目的地。
三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再利用,继续加大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和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重点以建设好固废产业园为抓手,搞好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三大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进劣质煤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项目用地标准,加大土地利用监管力度。
四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抓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取缔违法“小散乱污”企业,对276家“散乱污”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分类整治。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工程,今年要完成市区和县城5万户的散煤燃烧改造任务,全面禁止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销售、使用煤炭及其制品。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今年10月底前市区和县城建成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44台燃煤锅炉全面“清零”。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市区及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完成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改造任务。完成全市所有火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加快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按时编制完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实施矿井水排放达标改造工程。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对农村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纳管排放。完善农村垃圾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体系,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改变单纯的填埋式处理垃圾的方式。特别是朔州作为畜牧业大市,要实施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
五是加大生态治理修复力度。重点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村庄治理搬迁工作,建立市和项目所在县采煤沉陷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示范工程项目责任制,配足用好沉陷区灾害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及固废堆积治理项目配套资金。到2020年,要完成全市74个村庄18478户的治理搬迁工作,基本解决采煤沉陷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主持人:国家出台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里,强调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在这方面,请陈副市长谈一谈朔州市将如何落实好这项工作?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一项根本性举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前不久,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也就是我们说的42号文件。在这个文件中就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山西。对朔州还专门提出,加快推进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我们要把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好,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对山西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要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强化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严禁因产业扩张造成新的生态退化。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到2020年,基本形成完善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保护政策、管理和技术体系及检测预警体系。
二是健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要以政策规划引领转型,要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倒逼转型,要深化改革推动转型,要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朔州在这方面要实施好中美新能源公司“闪氢热解提油”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大学固废利用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以开发区承载转型,重点推进朔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晋北(朔州)现代煤化工基地和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还要以开放助推转型,以“六最”营商环境保障转型。
三是完善生态修复和补偿机制。切实落实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保障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加强矿区土地复垦和采空区填充治理,落实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落实河长制,形成河流生态治理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水权、林权制度改革,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要将符合条件的工业林纳入国家工业林范围,享受补偿政策。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化和建设运营市场化,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PPP等方式,鼓励吸引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
四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我们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问责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法律、经济、行政综合执法网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动,统筹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机制。严格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实行分档分级责任追究,严格执行环保不达优“一票否决”。
最后我要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所以,朔州市委、市政府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山西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推进“两大任务”,奋力走出“五条新路”,为实现“两个持久”、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副市长的到来。陈副市长介绍了朔州市的基本情况和“右玉精神”,从朔州如何下大力气抓生态环境建设到采取多项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以及如何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作了详细介绍,再次感谢陈副市长的到来,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观看,我们下次再会。
陈耳东常务副市长: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