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浅析记者采访的交流技巧

2018-01-02 10:38    人气:

张瑞华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通常来说采访是新闻记者与被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是双方智慧的碰撞和思

张瑞华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通常来说采访是新闻记者与被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是双方智慧的碰撞和思想与情感的交锋,也是经历与感悟的交融。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交流技巧,可以说,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让对方乐于敞开心扉,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记者只有熟练掌握运用新闻采访中的交流技巧,才能在新闻实践中掌握先机。

如何找到与对方交流思想的桥梁呢?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是打仗前要对自己和敌人进行充分的了解,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这是取胜的关键。与采访对象沟通和交流前应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的专业、背景、喜好,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与采访对象相契合的共同点,寻求双方之间的认同感,拉近初次见面时彼此间的心灵距离。每一个记者都希望和采访对象在亲切、诚恳的氛围中交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或者只是略知皮毛,那么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就很难被打破,采访对象会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有效的交流方式也难以展开。笔者在采访《彝族同胞期盼已久的新校落成》时,东川阿旺木多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村落,年纪大一点的听不懂、讲不了汉话,当地学校学生实行双语教学,了解这一情况后,就请阿旺镇领导专门请来一位双语教师参加落成典礼,充当翻译的角色,结果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二、与采访对象交流时,要选准采访时机与环境

人的心理情绪会影响到谈话的进行,如果采访对象正在忙于其他工作或者情绪低落、疲惫烦闷,新闻记者就应另选时机,而不应该要求采访对象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勉强进行采访也难以迅速进入状态,通常会产生不成功的访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单位安排我采访东川区参加过抗战的老干部,采访中一位老干部滔滔不绝讲起了参加抗战的战斗经历,可讲着讲着就变成如何与国民党士兵拼刺刀,这明显已经跑题了,但此时如果打断,老革命肯定不高兴,所以只好开着机听他讲,直到他口渴了停下来喝水,才提问如何与日本兵战斗,引入正题,完成访谈。与之相类似的是,选准采访的环境也是搭建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沟通桥梁的重要环节。选择适当的采访环境不但能突出现场感,还对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起到明显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触景生情”的成语,可见环境对人的情绪、心理、思维和行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记者如想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交流,一定要注意选择环境。 

三、尊重采访对象

要以平等的心态同采访对象交流,注重与采访对象感情的交流是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修养,也是快速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捷径。从衣着和语言上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 ,本着 “见什么人穿什么衣”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起点。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要穿着不同的服饰,正式场合要衣着得体,正装出场,采访平民百姓时就不要太过华丽。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有专业语言和口语之分,不同层次的人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我有一个同事是东北人,刚到单位时只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东川方言,下乡同老乡交流非常困难,所以她下决心学习方言,现在不但能听懂,而且还会讲一些方言。在心理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采访中记者要善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和交流,营造融洽气氛,增强信任感。很多时候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第一次接触,彼此有陌生感,甚至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有排斥感,那么记者就需要在看似平淡的闲谈中,巧妙营造出宽松的采访气氛,使记者能与采访对象接近,使采访顺利进行。 

四、注意变通谈话

面对不同处境和心理的被采访对象,方法自然是不同的,以拒绝采访的人来讲,如有的明知采访事实对自己不利,但是社会舆论、社会道德、自己的谴责等内心形成自我压力,使他们常常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之中。记者如果通过诚恳耐心的说服,把利于采访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思想斗争一番,这类对象最终还是可接受采访的。有一次,单位接到一廉租房住户打来的电话,说家里有一星期没水电了,我们去到物管处了解,原来是他没交费,我们找到他,如果直接说交费是天经地义的,那就无法谈话了,我们和他介绍自来水公司、电网公司的情况,让他了解企业是靠收取水费、电费维持运转,与政府减免房租无关,使他接受了交费的事实,既解决了他与物管的纠纷,又完成了采访工作。

(作者单位:东川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中国财经新闻网

陈亦呈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上一篇:【纪检人·手记】个别谈话九法

下一篇:“学习实践活动”先进典型系列访谈:赵国锋(民盟)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