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访谈 | 唐江澎:高考指挥棒培养“能一生带着走的能力”
从去年的“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今年的“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发展高中教育表述的细微变化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注意。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唐江澎
“我的理解是,高中教育普及的关注重点已由启动推进转向目标达成,我们既倍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3月7日晚,唐江澎走进报业集团在北京设立的“聚焦全国两会”融媒体访谈演播室,畅谈他对高中教育、高考改革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看法。
调整高考指挥棒指向
领学生走出“刷题增分”泥淖
高考改革是高中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多年来,高考指挥棒时刻牵动人心,教学围绕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指挥棒被赋予了贬义的感情色彩。在唐江澎看来,指挥棒完全可以发挥正向、积极的引导作用。“高考指挥棒本身没有错,朝哪儿指有讲究,应试教育的问题主要出在‘试’字上,而不是出在‘应’字上。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需要在考试的机制与录取方式上寻求突破,而不能总在考哪几门上打转转。”
唐江澎分析,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主要考核学生对过去所习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导致高中学科教学过分关注对应试技能的反复操练,掉入了“刷题增分”的泥淖。
因此,高考改革必须调整考试内容,试题形式也不能固化,要转变为创设真实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况中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知识的应用性。从考查“记得住的知识”转为考查“带着走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们再去记忆、背诵、判断概念。
“判断一次高考改革是成是败、一份试卷命题水平是高是下,关键要看这种考试能否真正发挥育人功能,能否对教育起到正面导向作用。”唐江澎说,要克服目前教育评价体系的顽瘴痼疾不可能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奏效,但我们已摸到了问题的总开关,获得改革成功大有希望。
保持学校本色味道
让“鸡血”高考誓师会远离校园
近年来,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在不少校园中出现,动辄杀气腾腾、战鼓喧天。对于这种充满了“鸡血”的动员大会,唐江澎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可以称为学校的地方,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要让学生在这里获得均衡、充分的发展,濡染现代人优雅的教养与从容的理性。
校园应该有校园的味道和色彩,而不应该变成一个训练营或是操练场。失去本色味道的校园,会使人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和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发生偏差,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今日何必多睡,死后定当长眠’这样的提法不仅反教育而且反人性。当我们终身学习的旅程变成一次次为功利目标拼命冲刺的时候,学习的动机就会异化,学习行为也难以持续,这并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
唐江澎认为,高三最需要的是宁静、平和,学生应该以稳定的心态、节奏迎接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性考试。“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在高考前保持平和、从容、淡定、大气的心态,就越容易发挥出色。反之,如果长期保持紧张,对结果考虑太重,很可能考不出高水平。”在他看来,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不过是营造出紧张氛围、制造出焦虑情绪、影响了学生心理,这些没有一样对高考有利。
分流招生推进职业教育
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
高考是无数学生人生中的一次关键性考试,但高考并不意味着一切。唐江澎认为,教育要追求人才成长途径的多样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饱含深情地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在唐江澎看来,报告“掀开了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时代的篇章”。
“大飞机谁来造?航母谁来造?大国重器需要的制造工人从哪里来?”唐江澎说,中国智能制造大量技术岗位缺少人才供给,而目前人们对报考职校并不热衷。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的职业学校不是分流式招生,而是分层次招生,中考失利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进职校,导致人们对职校教育产生了天然的偏见。他建议每个地区可选择一批一流高中开设几个职业班,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班学生不参加高考,而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毕业后甚至可以选择去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学校进修。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局限在职业学校本身这个圈里面,而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如果能把中国的大学分成研究类大学和职业技术类大学,在职业技术类大学里也有一批“985”“211”,成才路径的多样化势必可以带来人们对一个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最终引导实现人生选择多样化。”唐江澎说。
记者:朱冬娅;摄影: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