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培德:沂蒙山走出的“高被引”学者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论文写在大地上】
刘培德,1966年生,现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贴、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科睿唯安(Clarivate)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山东省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担任多家SCI、SSCI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作为主要起草者完成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6项政府文件及山东省地方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并在全省推广应用;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已在二十余家单位推广使用。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艾萨克·牛顿
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如果可以用数字来衡量,那就是“引用率”。“高被引”代表着高影响力。
他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去年入选“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名作展:山东社会科学名家”。
他就是刘培德教授,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一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高被引”社会科学名家。
我从山中来,带着教师梦
刘培德出生于山东临朐,标准的沂蒙山人,带着这方水土特有的刚强与韧劲。
“父母有八个孩子,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更谈不上人人上学。”他说,对于沂蒙山的孩子,想要读书,唯有刻苦二字。
“推磨的时候都在看书。”在他的印象中,童年更多的时间是在干农活,只能抽空读书学习。
“在这种条件下,父亲仍然很重视教育。”他说,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己和一个哥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走出了沂蒙大山。
在每个人的成长之路上,教师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小学到中学时期,很多老师对我影响很大。老师讲的爱迪生等科学家故事,让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非常伟大,感觉老师什么都知道,对这个职业非常羡慕,非常想从事这个职业。”刘培德说,他的“教师梦”就此种下。
1984年,他考上东南大学,之后又跟随田良教授攻读研究生。
严谨、严格以及全神贯注于科研的精神,是田良教授传给他的宝贵财富,也形成了他以后的科研和执教风格。
毕业时,田良教授希望他能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遗憾,我的家人还是希望我回到山东来。”刘培德说,91年他回到山东,在浪潮集团从事技术研发,但是教师梦一直深藏心底。
坚持梦想,人生自会为你铺路
从象牙塔来到科技研发企业,身份的转变带来很多挑战。
他承担的第一个任务,是做网络版的无线寻呼系统。在石家庄联网做应用测试的时候,根据客户需求要修改很多功能,结果这边改好了,那边问题就出来了,按下葫芦浮起瓢,忙得焦头烂额。
“这就是象牙塔与产业化的差距。”他说,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深,促使他在工程方面下了苦功。
“后来我就觉得,在培养人的时候,怎样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尽管目前高校教育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他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与产业化结合的能力。
坚持梦想,人生自会为你铺路。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培德调入山东经济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工作,并在职攻读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终于圆了他的“教师梦”。
十年守得寒窗苦,一朝花开香满园
他的“教师梦”源于求知欲。大学教师这一职业赋予了他自由翱翔的翅膀,对这一职业的“爱”促成了他的忍耐与坚持。
别人以为苦,他却以为乐。在担任学院院长后,行政事务占据了大半时间,他仍坚持每天四小时以上的科研时间。每天早上6点到8点半,他都在进行科研,每天晚上和周末,办公室里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只要不出差和开会,他能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他的爱人说。
目前,刘培德教授主要从事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泰山学者工程建设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自选项目,还有省政府部门委托课题和企业的各项课题。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先后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170余篇,其中很多论文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引用。他本人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在应用方面,刘培德教授主持起草完成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6项政府文件及山东省地方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并在全省推广应用;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已在香港德龙公司、浪潮集团、山东众阳、山东政通、山东星科等二十余家单位推广使用。
站在巨人肩膀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教师的天职是立德树人。在教学中,他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刘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要求我们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刘培德教授的博士生滕飞说,有次她夜里11点发邮件,凌晨1点多,刘老师回复了邮件,对论文做出了修改。
“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发表一定的科研论文是十分必要的。我希望青年研究者还是要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我们现在不唯论文,但高质量论文是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水平的重要标准。”刘培德说。
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是统一的。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发表论文。“科研成果是在前人基础上取得的,我们把论文发表出去,共享给社会,让别人在我们的成果基础上作更深入研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刘培德说。
上一篇:金寿浩会见日本秋田县副知事川原诚
下一篇:胡锡进抵达香港交流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