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宋人遭遇冬春连阴雨 怎一个“愁”字...

2019-03-07 14:32    人气:

  苦闷——无法说出“天色晴明”的“报晓人”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市民们,心情十分不美丽。每当清早来临,还没有起床就竖起耳朵仔细辨听“报晓人”口中那句期盼已久的“天色晴明”。然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街巷里只有“报晓人”拉着声调的“雨……雨……或是天色阴晦……”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知晓天气,预报员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职业。南宋都城临安的“报晓人”除了负责天明“报晓”,还报告每日天气的晴、阴、雨。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若晴则曰‘天色晴明’,阴则曰‘天色阴晦’,雨则曰‘雨’。”大约在凌晨3点前后,寺院的行者头陀们便化身为“报晓人”,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报告天气及“上朝格局”,为上朝的官吏和轮值的士兵服务。

  “报晓人”的工作不能中断且十分辛苦,“虽风雨霜雪,不敢缺此”,这在绍兴三年的正月更是如此。

  这场漫长的冬春连阴雨天气,也成为南宋最高统治者——宋高宗赵构与大臣奏对的话题。《宋会要辑稿》记载,在当年二月十一,有大臣进言:“伏见自正月元日至今近四十日,阴云晦昧,阳光不舒,加以连雨,旦暮不已。”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君臣对话当天即二月十一,杭州出现近40天的连阴雨天气,不仅有“阳光不舒”的寡照,还有“旦暮不已”的雨水。

宋人遭遇冬春连阴雨 怎一个“愁”字...

有美堂暴雨。

  荒凉——“填塞街市”的景象不复存在

  这种让人苦恼的天气,宋人不禁要作诗“吐槽”:“九渊龙公出忘还”,龙王不思归,太阳在流浪。

  连阴雨在南宋历史上绝非少见。例如,庆元元年(1195年),从正月到八月,差不多下了近六个月的“超级连阴雨”。连绵不绝的雨水让宋宁宗也坐不住了,“帝蔬食、露祷”,皇帝素食斋戒、冒雨祈祷,可这雨就是下个不停,不给皇帝面子。

  雨水不歇,最受伤的还是普通百姓。

  经营早市、夜市和商铺的小贩们,“虽大雨雪”也不敢中断一日生计。可是都城中的市民在家避雨,商业客流锐减,以往买卖“昼夜不绝”“填塞街市”的兴旺景象不复存在。绵绵的冬雨里,临安城和宁门外的“异品菜蔬、时新果子、海鲜品件”等各色货物,御街上的“五味肉粥、七宝素粥”等早市点心,茶肆里的“七宝擂茶、馓子、葱茶”等奇茶异汤,肉铺中的“冻姜豉蹄子、冻白鱼”等珍馐美味,或是无人问津,或是供应萎缩。

  以往临安城的杂货铺,即使在冬季也能“扑卖朵花”,尤其是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最受市民欢迎。然而,花卉对气象条件十分敏感,尤其是日照和温湿度。“可怜瓶中梅,烂漫几开落。小园亦数树,曾未破一萼。”在地炉温暖的室内,瓶梅已经绽放,可是在阴雨连绵的户外,梅树上还只是花苞。物候偏晚,花期推迟,自然缺少鲜花供应临安花市,没有时令朵花可供“扑带”的女士们,也仿佛失去了颜色。

  其实,更令女士们烦恼的是,衣橱里已经不剩几件干爽的衣裙了。“裙厨、衣架”是宋人重要的“家生动事”之一,与之配套的还有“香炉、铜火炉、泥风炉、烘盘、熨斗”等诸般物事,可以用来烘干、香薰衣物。可是干燥的薪柴、炭墼和香饼等储备都已经用完,临安城南门的“柴市”只有湿柴供应,这该如何是好呢?

宋人遭遇冬春连阴雨 怎一个“愁”字...

冒雨寻庄 南宋

  凄楚——诗人眼中的淫雨霏霏

  自开禧元年(1205年)十月到次年一月,杭州一直“淫雨不止”,与杭州市民共同忍受这场苦雨的,还有81岁的陆游。在《久雨,薪炭食饮俱不继,戏作》中,他说:“固难夸练炭,亦岂择劳薪。盐尽才供暮,醯微尚恼邻。”别说生火做饭的薪炭了,连盐、醋等辅料也已告罄,这日子快没法儿过了。尽管如此,诗人仍以“戏作”为题,可见其达观心态。

  其实,在陆游的一生中,这样的冬雨已经历多次。在一次次的冬春连阴雨天气里,陆游或是排遣孤闷,或是哀叹民生,就像一位勤勉认真的“气象协理员”,用一首首诗词为我们记录着宋人所经历的那些连绵阴雨和雨中生活。

  庆元六年(1200年)的那个元宵节,原本应该是上元灯满城,曲巷闹歌舞的。可是雨偏偏就下个不停,以至于“城中酒垆千百所,不忧不售惟忧雨”。在《上元雨》诗中,陆游为我们描述了他所经历的那个糟糕的元宵节:“天公不借一日晴,风吹灯死雨如倾。家家移床避屋漏,不闻人声闻屐声。”老天爷不顾人间佳节,连一日的晴好天气都不肯给,不仅雨打花灯灭,更是屋漏逢阴雨,家家移床、户户难眠。

  在《久雨排闷》诗中,他说:“读书窗黑不见字,弹琴弦缓那成声。”阴雨连绵日照不足,坐在纸窗内看不清书上的字迹;琴弦也受潮松脱,想排遣抑郁心情弹奏一曲,却无法成调。“书生病卧苔及榻,湿薪燎衣熏欲盲。”卧病在长出苔藓的床榻上,已经很是无奈;燃起湿柴,原想烘干衣物,结果浓烟不仅薰坏了眼睛,还燎烧了衣袍,真是郁闷呐!

宋人遭遇冬春连阴雨 怎一个“愁”字...

天降时雨 北宋

  愁苦——减免“僦舍钱”渡难关

  冬春交季本就是气候严寒、青黄不接的时候,贫困人群往往缺衣少食、度日艰难。若是再遭遇冬春连阴雨天气,他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首春连阴》诗中,陆游说:“入春十日九日阴,积雪未解雨复霪。”雨雪霏霏,诗人的左邻右舍都出了状况,“西家船漏湖水涨,东家驴病街泥深。”然而,最让诗人担心的是,“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贫苦百姓没有饭吃,是要饿死人的,“老妪哭子那可听,僵死不覆黔娄衾!”

  黎民百姓遭灾受难,这时就要依靠南宋政府救助了,包括减税赋、赈米粮等具体举措。例如,减免税赋,有减免“僦舍钱”和“白地钱”,即租赁公家的房租和闲置土地的租税;减免“客贩柴薪、油面门税”,即贩运柴薪粮食的商税;减免五等下户的“身丁钱”,即低收入农户的人口税等。对于乞丐、得病的百姓,则要求地方政府“尽行抄札,依指挥赈济”,即将所有救助人员登记在册,发放米粮、钱物等予以赈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连绵不休的阴雨,真的是让人快乐不起来。上至君王、下到黎民,“一窗晴日泻黄庭”,才是大家所期盼的。

上一篇:杭州地铁有了新“规矩” 违反这些行为都可能被罚

下一篇:黄金瞳豆瓣评分 豆瓣对张艺兴评价客观吗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