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锦梅朵:校园民族风 歌舞高原情
邦锦梅朵艺术团出演西藏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晚会。
邦锦梅朵艺术团参加“五月的鲜花”五四活动节目录制现场。杨忠宁 摄
节目录制休息间隙。杨忠宁 摄
邦锦梅朵艺术团在西藏民族大学校庆60周年晚会上演出。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现场。
邦锦梅朵艺术团专场演出现场。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邦锦梅朵艺术团提供)
在青藏高原,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种蓝色小花,雪域高原上的人们称它为“邦锦梅朵”。然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当提及“邦锦梅朵”这个名字时,每一位学子更多想到的是——邦锦梅朵艺术团。在这个多民族的艺术团里,成员们个个能歌善舞,塑造着西藏民族大学独特的校园气质。
邦锦梅朵艺术团有一支传承了20多年的舞蹈——《吉祥》,这支舞蹈,老生带新生、师傅带徒弟,是新成员“入团”必学经典舞蹈。《吉祥》为艺术团描绘出浓郁的艺术底色,这支舞蹈也在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中,汲取更多的文化和创意,在传承和创新中演绎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逐梦央视: 舞台上的“最炫民族风”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当邦锦梅朵艺术团的同学们身着民族服装站在央视《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深情地唱起这首旋律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悠扬的歌声袅袅不绝,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歌颂。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能够在这个节日里参加央视五四晚会演出,让我非常激动。”邦锦梅朵艺术团的参演学生向巴次仁说。“我们在央视排练的日子里,经常练习到凌晨两三点,不敢有丝毫懈怠。”索朗片多补充道。邦锦梅朵艺术团的成员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一起排练参演,不断磨合调整,相互协作配合,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央视的五四晚会中,我一共参加了七个节目的排练和演出,非常紧张和辛苦,但是心里是高兴的,我热爱这个舞台,最大的心愿是用舞蹈为祖国献礼。”来自邦锦梅朵艺术团的益西顿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每一支舞蹈动作练习到极致。紧锣密鼓地排练节奏和自身扎实的舞蹈功底,益西顿珠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舞蹈动作。正式录制的那一天,益西顿珠的动作流畅,力与美的融合与表达,使得节目得以完美呈现。
在接受西藏电视台采访时,参加此次央视晚会的艺术指导黄维老师说:“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一年。学校各民族学生用歌声和舞蹈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邦锦梅朵艺术团不仅参与了央视的现场录制,还在西藏民族大学校园里完成了外拍录像。当艺术团准备的《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在校园里荡漾开来,围观的观众不由得哼唱起来。还有《点赞新时代》节目外拍部分是由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歌舞社、邦锦梅朵艺术团和来自各学院的学生代表共计200名演员组成,以藏族传统歌舞——锅庄来表现,展现了该校学子青春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当同学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自己的镜头时,激动万分,指着电视画面,向观看的同学、老师讲述排练时的故事。
创新文化:
校园里的“汉藏共传承”
“踢腿、跳跃、鼓槌翻飞,双脚踢踏跳跃,随后蹬地而起……”在西藏民族大学邦锦梅朵艺术团的舞房里,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贯耳。演员脸蛋红,眉毛粗,头扎英雄巾,将陕北汉子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紧凑欢快的音乐节拍,成员们的动作豪迈粗犷,这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极富艺术感染力,仿佛与陕北的黄土地融为一体。
“我们在排练陕西的非遗舞蹈——安塞腰鼓,这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展现着黄土高原农民朴素和豪放的性格,我们很喜欢这种地域特色浓厚的艺术表现形式。”邦锦梅朵艺术团舞团团长扎西次仁介绍道。虽然舞团的成员大多是藏族同学,舞蹈也以藏民族传统舞蹈见长,比如艺术团的代表作《雪莲绽放》《羌塘阳光》等。同时,艺术团还敢于创新,充分吸收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正如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员次仁拉姆所言:“藏族舞蹈与汉族舞蹈一样,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舞蹈中传承和创新我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在邦锦梅朵艺术团的同学们看来,安塞腰鼓和藏民族传统舞蹈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化的血脉也是相连的。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扎西卓玛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创建工作,亲身见证了邦锦梅朵艺术团的创建、成长和发展。她对建团初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近年来,学校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要旨,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沁心润肺”的校园文化融合活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之魂,强健民族团结之体,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感知、认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扎西卓玛副校长的带领下,校团委鼓励艺术团成员进行文化上的融合和创新,并在排练过程中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藏族同学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跳本民族舞蹈时能将民族最本真的文化表现出来,但是学起安塞腰鼓来,也绝不含糊,训练非常刻苦认真。同时学习两种舞蹈,学生们在交融和创新中体会到了文化融合创新的乐趣。在合唱团的排练中,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用藏语演唱西藏的多声部民歌。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带领邦锦梅朵艺术团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如在全国民族院校文艺比赛中小合唱《红太阳的光辉》获得最佳节目奖,合唱《香格里拉》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三等奖,《鼓舞西藏》获陕西省舞蹈大赛银奖等。2019年1月,邦锦梅朵艺术团受邀参加藏历新年联欢晚会,4月又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西藏民族大学学子的青春风采。
以艺之名
舞台后的“汉藏一家亲”
“邦锦梅朵是我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每当跳舞排练累到支撑不下去的时候,邦锦梅朵的样子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提醒我们——不忘初心,追逐梦想。”艺术团团长刘平说,或许,在每一位成员心中,都会盛开着属于青春和梦想的“邦锦梅朵”。这花朵与艺术有关,也与友情相关。
“校庆排练时,我们常常训练到凌晨,导演让我们艺术团分批回去休息,但大家一个都没有走。”回忆起艺术团排练时的点点滴滴,舞团团长扎西次仁感慨道。“我们都等着整个排练完全结束后才会一起走,没有什么目的,就是一种习惯,一种相互陪伴的习惯。”薪火相传,以艺之名的相聚,让艺术团的成员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有时候,因上晚自习下课较晚的同学,他们都会跑步来到排练室,跟我们一同排练,不为别的,仅仅做几个动作,就会觉得开心和满足。”邦锦梅朵的吸引力来源于对兴趣共同的热爱,对艺术同样的追求,更来源于成员间相互关心照顾的温暖和情谊。在艺术团,成员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平说:“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不得已结束训练回宿舍休息,当我打开手机的时候,微信里收到了几十条关心的短信,让我非常感动。”类似的故事,在艺术团中不胜枚举,“我最好的哥们儿就是在艺术团认识的。”
邦锦梅朵艺术团完美阐释了“邦锦梅朵”的精神和风骨——如果说,盛放在雪域高原的邦锦梅朵是顽强和坚韧的象征,那么,西藏民族大学的邦锦梅朵艺术团,便是怒放在校园里的青春之花,是坚韧和才华的代言。
文化交融:
艺术中的“中华文化继承”
在邦锦梅朵艺术团中,成员们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员扎西央吉说:“歌曲也好,舞蹈也好,这些艺术本来就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出来的。比如,在田间劳作时,跳一支舞或唱一首歌,就让大家心情愉快。艺术来源于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经历过历史筛选留下的艺术,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非常愿意吸收借鉴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创新,这是我们的责任。”
“在跳舞的时候,我们是自信的,那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舞蹈的热爱,让我们内心充满力量和感动。”曾经担任2016届邦锦梅朵艺术团团长的毕业生桑旦措姆说。桑旦措姆是2013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她说邦锦梅朵艺术团对她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如今,舞蹈依然是桑旦措姆最热爱的事情,工作中只要有演出机会,她都会积极参与,希望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些努力。
“历史上,唐蕃古道起自长安,至西藏拉萨,是文化沟通的桥梁,邦锦梅朵艺术团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青年学子中,起到了传播正能量的表率作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教授说。他认为,邦锦梅朵艺术团在塑造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培养青年学子优秀品格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校党委书记欧珠不无动情地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勉励各族师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学校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赋予了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对做好新时期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绘制“各美其美”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蓝图,校党委书记欧珠充满信心:从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本身出发,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和加强民族团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途径、新方法,帮助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正确理解“美美与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