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糊涂面和条子粥

2019-02-25 14:36    人气:

糊涂面和条子粥

【缘木求鱼】

能把一碗剩粥搞成名吃的人,干起别的事情来,大致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木木

据说,“糊涂面”是洛阳的一道名吃。等一大碗“糊涂面”端上了桌,老徐一看,忍不住乐了,一边伸出筷子在碗里上上下下地搅,一边对坐在一旁的“老洛阳”说,这是洛阳名吃?这个东西,俺们家经常做啊!

摆在老徐面前的这碗“糊涂面”,盛在直径近乎一尺的大海碗里,老徐用筷子搅了搅,让面条均匀地散开在面糊糊里,把鼻子凑过去闻了闻,大概是沾了葱丝、姜末之类的调味品的光,味道还凑合,就是样貌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老徐籍贯河北,距离洛阳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这道洛阳名吃,老徐却再熟悉不过,确切点儿说,是对“糊涂面”的“孪生兄弟”再熟悉不过。

只要是父母做饭,如果上顿儿剩了粥,下顿再吃,就必定要在里面下上几根儿面条;或者剩下面条了,那就一定要在里面搅和上点儿粥水。按老家的命名,这道“美食”叫“条子粥”。单就外形看,“条子粥”和“糊涂面”简直就是一种东西,所不同者,前者里面一般不再加其他东西,而后者则加了蔬菜和调料。除此之外,虽然一曰“粥”、一曰“面”,但实在没啥本质区别。

老徐的父母对这道“美食”情有独钟,时不常就吃一次。但大约是对不清爽的东西有天生的恐惧吧,老徐最腻歪“条子粥”,从小就极为抗拒这种混搭的吃法儿;至今年逾半百了,每次“蹭饭”赶上“条子粥”,还必定要对这种外形极不讲究的吃食抱怨几句,父母也照例应之以“不吃别吃”、“没做你的”,于是,如得了大赦令一般,赶紧给自己倒上一碗白开水。

虽然父母经常这样“牛郎配织女”地把两种食物混搭在一起吃,并吃得津津有味,但老徐心里明白得很,这其实是勤俭惯了的“30、40后”们,既不忍心糟蹋粮食,又要照顾自己味蕾感受和心理感受的一种吃法。只不过依了传统惯性,养成了习惯,自己不自知自觉罢了。当然,这种习惯也传承自他们的前辈。老徐小时候被打发回老家“吃苦”,就经常能看到这道“美食”被大大方方地摆上小炕桌,人们吃起来,也都“吸溜吸溜”的,显得格外香。

“条子粥”的来历,大抵如此吧;“糊涂面”的来历,估计也与此差不太多。

不过,虽然做出来的是同一种东西,但洛阳人显然就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像河北人那样简单直白糊弄事——两种东西混在一起简单煮煮就往碗里盛,而是上了一些“手段”,食物的味道就立即丰富了起来,吃起来的口感肯定也好得多。尤为难得的是,这种糊糊涂涂、不清不楚的吃食,吃着吃着,居然就吃成了名吃,即使洛阳核心区的大酒楼,挂出这面“洛阳名吃”的幌子,也一点儿不扭捏。

你看,原本就是一种东西,一个以真面目示人,几十、上百年地吃过来,也只能一直是剩饭的身份,剩饭的价值,惹人嫌弃,上不得台面儿;而另一个呢,不过稍加修饰、装点,身份马上就不一样,由剩饭出身一跃而贵族化起来,虽还是剩饭的价值,但已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价格也随之迈上好几个台阶,最关键的是,无论卖的人,还是买的人,都更满意。由此,也足见修饰、装点的重要性。

洛阳人这么搞,当然没什么不好,仅就肯费心思“修饰”、“装点”一下“剩饭”的行动力而言,就很值得肯定,抛开什么价值、价格以及名气之类的东西不谈,起码能让自己的味蕾好过一些,寡淡的生活由此而多了些趣味,无论如何都算得上好事。从这点看,发明了名吃“糊涂面”的洛阳人,生活态度显然就比一直躲在家里喝剩粥的河北人更积极、更乐观、也更能变通一些吧。

能把一碗剩粥搞成名吃的人,干起别的事情来,大致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上一篇:总书记惦记的章丘三涧溪村,今年要有更大作为了

下一篇:继北京烤鸭后,又一名小吃走下“神坛”,本地人也吐槽难吃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