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用制度呵护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2019-03-23 07:52    人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现了新时代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新期望和新要求。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开展和飞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也必将被赋予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注册人数不断攀升,年轻人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在高涨。这是可喜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密切关注数字增长背后的各种原因,呵护年轻人的奉献热情,让这项崇高事业真正在青春里留下深刻烙印,激励更长远的行程。

志愿服务精神需要全方位、长时间、多角度的培育,才能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高校侧重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忽视了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为了在评优、评奖中获得加分,或是为了在留学申请时增加砝码,缺乏高尚而纯粹的动机,存在功利性。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因为“跟风”,看周围有同学参加了就也一起报名,一时热情却无法坚持,影响了团队兴趣和活动质量。有的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没有将参与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优秀的习惯去培养。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高校应该珍惜大学生的公益热情,借此升华大学生的责任感,为大学生、为高校创设一道雄壮的风景。只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青春激情,高校要立足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的制度,为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有的大学生只有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志愿服务通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要加大对他们的志愿服务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和意义,进而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

有的高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与设计上,活动结束后疏于总结,缺乏对志愿者工作的评价,使有些学生会丧失了工作信心和热情,造成志愿者流失。

有的高校没有针对志愿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志愿服务也没有纳入学习学分,或是没有作为综合成绩的参考。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潜在志愿者,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时指出,“新时代青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打造中国名片”。高校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有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

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高校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志愿服务活动依赖行政支持比较明显,例如大型赛会等,志愿服务资金支持力度大、活动影响大,大学生参与多。但爱心支教、敬老爱老等类项目缺乏行政资金支持,加上大学生社会筹资能力不足,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社会思潮冲击、网络信息纷繁,也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挑战。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

高校中的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都要坚持以打造特色品牌为中心,不能局限于主题纪念日单一性的开展活动,应更加注重深化志愿服务的内涵,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但要激发校内志愿服务团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内在动力,还要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开展富有创新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可以建设高校志愿服务宣传平台,通过校园微信、微博、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多种形式,报道和传播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与先进事迹,强化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超越现实利益的行为,扩展着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推动着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追求进步和完美。良好高效的制度有助于大学生更安心地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建立健全合理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和鼓励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予以奖励激励,使志愿者的工作得到认可,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还要把高校志愿服务的文化理念融入点滴工作中,融入志愿者团队的日常管理中,将其固化为信仰,形成良好的高校志愿服务文化传统,增强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1日第7版 

上一篇:学习理论关键是把自己摆进去

下一篇:一以贯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