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2019-07-07 09:11    人气:

  央视网消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生,在面对生死时,永远不分地点、不论时间、不看对象。人们看到的,永远是他们急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和冷静的叮嘱。但人们所看不到的是他们为了患者的健康,而不肯一丝懈怠的决心。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医生群体,感知医者仁心。

  张金哲:行医70载 对患儿始终满怀爱与慈恩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张金哲25岁成为医生,32岁参与北京儿童医院筹建,成为新中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2000年,他获得国际小儿外科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章,至今亚洲获此殊荣的仅为三人,他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

  已是耄耋之年的张金哲院士,行医70年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只要病人就诊,他都会起身迎送。这种尊重,或许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

  张金哲的胃部被大部分切除,肺部有两块阴影,心脏也装上了起搏器。用同事的话说,他如今完全靠“机械”生活。即便如此,他依旧每周两天查房,两次出诊,无数次行走,无数次起身迎送病人……

  “医生和病人共同跟疾病作斗争,医患是朋友的关系,而且是交命的朋友。”稍作停顿,张金哲表情十分严肃地说:“你想啊,孩子的命都交给你了”。

  70载行医,张金哲始终对患儿满怀爱与慈恩。翘首百年,张金哲院士有个最大的期盼:在医生的不懈努力下,让人类永远告别癌症!

  李济仁:国医大师 不宥门规传后学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已退休19年的国医大师李济仁,至今仍坚持每周四坐诊。按照往常惯例,早晨6点起床,晨练、看报、吃饭……然后徒步十分钟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出诊。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传统医学界,包括“张一帖”在内的众多新安医学世家,每一支每一脉或多或少都存有祖传下来的独门绝技,或叫看家本领。看家本领一般来讲是秘不外传的,这是古代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

  但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明天,李济仁以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视野,不宥家族师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无私传授自己的心术。“我们的技术再高明也还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更多的人学会看病不是更好吗?”

  作为当代中医药教学的开创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传人,李济仁悬壶近70载,以济人济世之情怀,亲身传播中医国粹的精华与智慧,广施仁爱,惠及四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国现代中医的振兴之路。

  庄仕华:小小手术台架起民族团结友爱连心桥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84岁的达汗老人和女儿花了半年多时间,用39000粒绿豆大小的彩珠,给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庄仕华绣了一面“三十九载鱼水情,心系牧民一家人”的锦旗。这是医院肝胆外科的走廊墙上,一万多面锦旗中的一个。

  “医生功夫是患者之福,也是社会之福。”在庄仕华的手术纪录中,上有104岁的老者,下至1岁的幼童,无论手术风险有多大,庄仕华总能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46年来,庄仕华始终坚持苦练技术,把手术台作为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主阵地”。

  “我深知作为一名医生,就要秉持初心、忠诚使命,全心全意地服务边疆群众,多做实事、多解难事。”庄仕华,这位在新疆工作46年的军医,用行动表达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邱海波:灾难面前的“逆行者”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重症患者就像是徘徊在悬崖边上,重症医学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这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邱海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所在。

  玉树抗震救灾时,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很可能性命难保。邱海波亲自上阵,为病人进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生命垂危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不料三天后,患者病情再度恶化,邱海波教授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候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历时两周后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20多年来,邱海波教授始终怀着对医学的赤忱之心,在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朱兰:家庭医生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她跑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她的思维反应很快,就像一个快姑娘。”被患者称作“快姑娘”的叫朱兰,是上海市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家庭医生。

  朱兰语速快,在社区里是出了名的,因为一天下来,她要看50多位病人,不能错失任何一位。快速处理,那是因为19年来,朱兰对这些老患者的情况了然于心,有时哪怕多问一句,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陈阿姨一家和朱兰已相识11年,是朱兰签约的第一批患者,因为有遗传的家族高血压病史,陈阿姨一家四代都找朱兰看病。8年前,陈阿姨的母亲在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一直在呼唤的正是朱兰的名字……

  19年来,朱兰曾多次有机会做回她的心内科本行,但她却从未动摇过,因为她坚信社区医生才是患者最需要的。2014年,朱兰被授予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也让她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社区医生。这个社区里的“快姑娘”领跑的不仅是百姓健康的脚步,更是中国未来医疗的新模式。

  贺星龙:乡村行医路 足以绕地球10圈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7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在足以绕地球10圈的行医路上,贺星龙,一位普通的80后,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却用他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行医17年来,不管是大雨泥泞、暴雪封山,还是寒风凛冽、酷日当空,贺星龙总是在准备着出诊,出诊或是行走在出诊的路上。

  这些年来,经贺星龙治疗过的470多位留守老人中,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13户五保户,这些人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贺星龙就主动承担起这13户五保户的医疗费用,过年还给他们送米送面,大年初一又叫到家里吃顿团圆饭,每人给买件新衣服,而贺星龙却连续6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过年时就穿件开摩托车店同学送的工服。

  自己吃了无数的苦,给了乡亲最多的甜。这是贺星龙的人生答卷。17年来,他医诊患者4600多人,出诊次数达165000人次,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达4万多。回首当年从城市到乡村的“逆行”,贺星龙说不后悔:“钱是没挣下,但咱活下了4000多乡亲,值!”

  陈伟蓉:医者大爱无国界

为了信仰 致敬坚韧笃行的医者

  2013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附属眼科医院白内障专科主任医师陈伟蓉带领医疗队第一次来到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当医疗队到达驻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特别的引人注目:硕大沉重的身躯和轻柔的话语以及空洞的眼神。老人因白内障致盲已很多年,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其他国家援助医疗队都拒绝给她做手术。

  通过充分评估,为了满足老人有生之年再看看子孙的念想,陈伟蓉带着中国医生的自信和精湛医术,为老人施行了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重见光明。

  第二年到瓦努阿图,陈伟蓉远远看到一个熟悉的老人坐在轮椅上向她招手。原来老人听说中国医疗队要来,早早到诊所门口等候,老人把一面带有瓦努阿图国旗的手带送给陈伟蓉,表达瓦努阿图人民对中国医生的感激之情。

  2015年,第三次来到这个岛国,欢迎医疗队的是老人的女儿,她告诉陈伟蓉老人去世了,她是带着微笑离开的,因为她看见了的子孙,看得见去天堂的路。

  陈伟蓉勇担重任,连续5年带领医疗队投身医疗外交事业。在援外医疗途中,她有好几次因为高强度工作导致健康透支,但她总说自己很幸福。这幸福源于当地医生的信服,源于收获了海外的友谊,更源于患者复明后举着大拇指,对她说:“中国医生,very good!”

  这七个故事,远远不能描摹出医者的全貌。面对人生的很多选择时,人们都难免犹豫、纠结,但医生这个职业只有被需要,很少可以去选择。他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出现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医者之所以坚持,或许是因为相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不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信仰。(综编/张恪忞)

上一篇:坚定新时代法治信仰

下一篇:短评:因为信仰,所以伟岸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