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电影《信仰者》编剧李海江的电影观

2019-08-30 07:00    人气:

“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电影《信仰者》编剧李海江的电影观

“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电影《信仰者》编剧李海江的电影观

电影《信仰者》剧照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陈海峰陈萌萌文图

8月22日上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独家专访电影《信仰者》编剧李海江获悉,近日,由他创作的电影《信仰者》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据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组织实施,旨在弘扬主旋律、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导向工程。评选从1991年开始实施,目前评选周期为五年两届。据了解,李海江是河南民权人,现居北京,从事影视剧创作。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

查阅大量资料力求作品“完美”

22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了正在北京工作的李海江。据李海江介绍,《信仰者》(原名《第十军团》),根据真实人物故事进行创作。影片主要讲述了革命烈士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途中不幸被俘,入狱后他抱定信仰、绝不屈服,身陷囹圄依然坚持写作,壮烈牺牲前为后世留下泣血著作的故事。里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内容值得观众期待,其中有笑、有泪、有惺惺相惜,亦有为信仰生、为信仰死的高尚瞬间。

其实,在创作电影《信仰者》之初,李海江正因急性神经性耳聋在商丘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信仰者》的任务时,为尽快将影片呈献给大家,他不仅不顾医生的反对,坚持出院,还不听医生的劝告,为节约时间,乘坐飞机赶往海南与导演汇合。

“说心里话我一开始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李海江说,首先方志敏烈士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再加上以方志敏烈士为原型的电影已经拍过两部,能不能写好,特别是能不能超越这两部是他最大的顾虑。

为了写好这部电影,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导演杨虎以及制片去上饶市弋阳县实地采访,得到了弋阳县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参观了方志敏烈士纪念馆,走访当地群众,和专家学者交谈。还从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处获取了很多珍贵资料。经过反复思考,查阅资料,最终开始了剧本创作。

李海江说,创作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从第一稿开始,倾听专家、同行、家属、政府等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了十几稿,李海江还是秉承一个原则,力求人物真实,事件真实,不人为扩大,不故意缩小。

“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得到专家、领导、烈士家属及观众的普遍认可,并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影片。”李海江说,他作为编剧很高兴,以后将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作品,不辜负家乡父老对他的期望。

《信仰者》电影上映以来,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媒体评价称这是一部不一样的红戏,没有高大全,只有真性情。并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媒体关注单元特别荣誉奖和最佳男配角奖。近日又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据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组织实施,旨在弘扬主旋律、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导向工程。评选从1991年开始实施,目前评选周期为五年两届。评选范围包括戏剧、电影(包括动画电影)、电视剧(包括电视动画片、电视纪录片)、广播剧、歌曲、图书(包括文学类图书、通俗理论读物和少儿思想道德读物)六个类别。

好作品一定要有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谈到创作秘诀,李海江说,“真没有”,如果非要说秘诀,那就是热爱,勤奋,好钻研。很多编剧喜欢晚上创作,李海江不是,他总是白天创作,晚上睡觉。每到晚上10点半准时关机睡觉,雷打不动的习惯。

李海江从小在舞台边长大,父母都是演员,从小受艺术熏陶,长大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创作的道路,开始写剧本,他的第一部电视剧《血战睢阳》(与宋瑞和合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接着,又拍了第二部电视剧《没有硝烟的战场》。中途,他去银行工作,为了继续创作,他辞掉了银行行长的职务。

“别人搞创作是喜欢,海江是爱。”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黄宏曾这样评价李海江。

随着李海江的不断努力和付出,自2012年开始,他创作了17部电影剧本,拍了4部;在《电影文学》发表了8部;创作了三部电视剧;还为北京皮影剧团创作了一部舞台剧。

“好作品一定要有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李海江常常说,人们看过很多电影,往往故事、人物甚至电影名字都忘记了,唯独有一些细节念念不忘。所以,他常常在细节上下功夫,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连接故事情节,从而丰富整个作品的内涵。

李海江在创作《信仰者》这部电影中就特别加强了细节的描写。他在前期创作准备工作中,在王耀武回忆录上看到胡天桃师长身上有个随身携带的洋瓷碗,他就开始琢磨,这只碗他为啥天天带着?除了喝水、吃饭方便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殊的意义?后来,他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共产党人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天下苍生能端起碗吃饱饭吗?于是,他就创作了王耀武和胡天桃的一场戏。影片中,王耀武问胡天桃,你一个堂堂师长,为什么挎着一个破瓷碗?胡天桃说,这是我母亲留下的,要饭的

碗。为了天下母亲不再要饭,我才和你们干。后来,胡天桃被枪毙了,他的尸体被高高地抛起,扔进坑里,洋瓷碗掉在地上,被国民党士兵踢进坑里,瓷碗碰在墙壁上,又弹了回来,有如神助,重新回到了胡天桃身边,和主人一起被埋在地下,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在丰富作品内涵和塑造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作很累,是个苦差事。在创作上,我不想求数量,只想求质量。不喜欢的题材我不接,宁愿腾出时间看国内外获奖的作品,充实自己。”李海江说,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也能冲击国际大奖,冲击欧洲三大电影节,在那里获奖,也是他的梦想。

主旋律电影不可或缺

作为编剧,李海江希望中国影视健康发展,多出好作品。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要从艺术出发,创作高质量作品;还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考虑广大观众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其中,他认为主旋律电影不可或缺,而“主旋律”本身是符合民众的民族情感需要所诞生的产物,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归属感是很难被磨灭和取代的,也很容易通过媒介进行唤醒。

李海江说,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如《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焦裕禄》等,都是优秀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主旋律电影,在刻画英雄人物方面一定要避免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遗憾的是现在还有这样的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人为拔高,很难引发观众心理层面的共鸣,让人觉得不真实。“主旋律电影的教化功能不可忽视,怎样才能拍出好的主旋律电影,也是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中需要揣摩的学问。”

而商业电影是以盈利为最高目的,当红明星、著名导演、大投资以及大规模的宣传等。主要针对的群体是90后、00后,他们是票房的主力军,他们喜欢什么,爱看什么题材,都是出品方研究的方向,然后投其所好。但是商业电影不一定都有票房,文艺电影也不一定都没有票房。像《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等,都是优秀主旋律电影的代表,票房也非常高。

“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只是相对而言的,商业电影不一定不能文艺,文艺电影也不一定绝对不能商业。”李海江说,只要做出精品,观众就会喜欢。

据了解,近日,由李海江创作的《遇见“尼”》后期制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审批拿龙标;电视剧《别叫我村长》也已经签约,预计明年2月份开机。

上一篇:把信仰信念植入“官之初”

下一篇:2019海峡两岸信仰共同体论坛在琼开幕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