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原 创]成长时评:家长应将“戒吼”当作自我修炼

2017-05-28 12:27    人气:

[原 创]成长时评:家长应将“戒吼”当作自我修炼

分享

[原 创]成长时评:家长应将“戒吼”当作自我修炼

  4岁女儿晚上坚决不洗脚,怎么骂都没用,今年3月初,韩女士无意间发现了成都人徐炎(化名)发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活动,就报了名。全国总共有150余位家长参与“戒吼”打卡活动,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位家长成功打卡满30天。(5月17日《成都晚报》)

  对孩子大声吼叫,或者棍棒伺候,是家庭教育中普通使用的教育方式。我国古代也倡导“黄荆条下出好人”“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很多家长将这些古语奉为信条,从来不怀疑棍棒教育有错。而事实上,吼叫也好,打骂也罢,孩子泪眼汪汪里往往盛满了抵触和冤屈,结果也并没有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反而可能更加激发孩子内心的叛逆情绪。咆哮不是教育,家长学会“戒吼”,确实很有必要。

  停止咆哮,放下棍棒,一个转身,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十分简单,也十分美妙。以前,你声嘶力竭,你暴跳如雷,你跺脚瞪眼,不管你耗费多大的力气,你的孩子都是一个反映:油盐不进。现在,你蹬下身子,眼睛平视孩子,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孩子的脸蛋、头发,或者轻轻拍打一下他的肩膀,耐心地沟通,谆谆地诱导,热情地鼓励,真诚地期待,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孩子并没有那么顽固,那么胡闹,那么不听话,他也可以变得懂事、乖巧、聪明、活泼、可爱。你会发现,“骂是爱,打是疼”并不能达到预期,唯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参与“戒吼”,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觉醒。

  但正所谓积习难改,参与“戒吼”的很多家长难以坚持下来,依然难以与错误的教育方式挥别。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惯性作怪,一时很难走出定式思维和规定动作,习以为常的东西确实捆绑了我们的手脚;二是惰性作怪,我们依然追求教育的“快速反应”,不想在沟通、开导、鼓励中耗费更多精力,我们无法做到耐心、细心;三是情绪作怪,我们总是被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不良情绪所绑架,回到家里,还要辅导孩子,难免一不留心就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骨子里有太多的惰性、惯性和不良情绪,我们才将教育效果寄托在咆哮和棍棒上,我们太过于期望教育的简单化。

  因此,家长追求教育的觉醒和进步,不能做惰性、惯性和不良情绪的奴隶。挥别积习,道阻且长,尤其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孩子健康成长打算,家长必须要拿出十分的责任心,将“戒吼”当作一种自我修炼。要强迫自己,每当面对孩子,首先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平复好自己的心情,放下手头所有繁复的、自以为重要的事物,安心地与孩子对坐,一心一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习惯自然成,每天耐心多一点,每天咆哮少一次,假以时日,你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教育者,一位人人艳羡的成功家长。教育的最大乐趣和享受,难道不是如此吗?(中国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四川教育手机报,您身边的家教顾问。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原 创]成长时评:家长应将“戒吼”当作自我修炼

上一篇:回味西安(原创)!

下一篇:前海环境和绿化“双提升”工程成立党员先锋队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