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音乐剧突围之路(名师谈艺)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返回目录
原创音乐剧突围之路(名师谈艺)
居其宏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8日 23 版)
原创音乐剧的突围重在加强戏剧性和音乐性这两大要素,减少一度创作“先天不足”带来巨大浪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剧创作取得一定探索经验和成果,出现《芳草心》《钢的琴》等优秀之作,一度颇受欢迎。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多优质文艺作品的需要,我国原创音乐剧既要坚定文化自信,郑重对待原创道路上的艺术经验,更要严肃反思自身不足,在“音乐”和“剧”这两大艺术要素上下足功夫。
音乐剧滥觞于欧美国家,理应虚心向人家学习,但亦不可走了极端,唯洋是尊。当年就有所谓“描红唯一”说,好像在当今中国只能搬演欧美音乐剧,一旦从事原创便被视为“不会走路就想跑步”;近年来此说渐趋寂寥,但潜在标准依然是欧美音乐剧的某些剧目、风格和手法,非如此便“不是”或“不像”音乐剧。音乐剧本土化目的之一就是要完成文化心理的转换,即用音乐剧这种舶来形式,按照中国人审美习惯和当代趣味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惟其如此,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老百姓喜爱——原创音乐剧要首先走向广大中国老百姓,没有赢得本国观众认可就想走向世界,我看门儿都没有。
回首本土原创音乐剧之路,近40年来,我国音乐剧逐渐形成三种风格,即都市化风格、乡土化风格和综合化风格。都市化风格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特点是用国际流行的音乐剧形式演绎当代中国都市生活,二度创作通常以生活化表演和通俗唱法为主,如《搭错车》《芳草心》《钢的琴》等;乡土化风格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它把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尤其采茶戏、二人转等民间小戏时尚化,二度创作上呈现出写意和写实相融合的特征,以民族唱法为主,近10年来的代表剧目有云南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等;综合化风格,简而言之是对前两种风格的融合,其代表剧目有《玉鸟兵站》《中国蝴蝶》等。前不久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我们从全国各地36部剧目中选出6部,如革命历史题材《火花》、民间题材《黄四姐》,大致反映出近年来的原创水准。
和歌剧相比,音乐剧更擅长表现现实题材,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和话剧相比,音乐剧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样式,和传统戏曲也有基因上的相似,更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趣味——遗憾的是,近40年来的原创之路虽积累不少剧目,但创造力、影响力尚没有达到音乐剧应该达到的高度和力度。何以如是?这关涉创作者的艺术认识和创作态度。
首先要认清何为“音乐剧”。戏剧家徐晓钟说,音乐剧戏剧是基础,音乐是灵魂。我赞同这个观点。音乐剧是“剧”,讲究戏剧性。何为戏剧性?对叙事剧来说,有个好故事是基础,在此前提下好听的音乐和好看的舞台视听效果才有所附丽从而获得活泼泼的生命;要符合舞台叙事法则,在三度空间中通过叙述性场面、抒情性场面、冲突性场面等展示这个好故事。其中,矛盾主线如何环环紧扣,主线副线、明线暗线如何交织,全剧如何从步步推向高潮到下落动作,无论作曲家、导演,还是剧作家,都必须把这条线捋清楚,才能牢牢吸引观众。
剧本缺乏戏剧性,恰恰是原创音乐剧最顽之疾,一些编剧签了合同、写完剧本就走,缺少和作曲、导演的有机合作,更没有打磨剧本。一些剧本不是情节难以自圆,就是戏剧内涵单薄、人物形象羸弱,尤其写真人真事的剧目常被写成拉洋片式、履历化的,缺少戏剧品格。用这样的剧本来作曲,即便贝多芬、威尔第、柴可夫斯基再世,也徒唤奈何。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原创音乐剧另一大问题是作曲。就其作曲来说,我们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探索,比如《小草》等流行歌曲就出自早期原创剧。遗憾的是,多数音乐剧的音乐既缺乏歌唱性,又缺乏戏剧性,能体现人物性格、真正发自人物内心的歌唱太少——音乐剧的音乐,其核心诉求是用音乐塑造人物,不同人物要有不同的属于这个人物的音乐,不同人物主题的音乐不仅要贯穿全剧,还要戏剧性发展,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差别太小没有戏剧性,差别太大又没有整合感,这就更需要作曲家严密的戏剧思维。
作曲家缺乏音乐戏剧性素养,音乐创作就会模式化、晚会化:不见个性化的人物主题音乐及其戏剧性的贯穿发展,代之而起的,是简单的缺乏个性的晚会式抒情歌曲,或不顾规定情境,以大轰大嗡的音响造势;更有甚者,依靠口水歌或拼声乐难度来吸引观众眼球、博取廉价掌声。
这关涉创作者的专业素养,也关涉创作心态。作风浮躁,没有真正沉下心下功夫,既没有学透经典音乐剧,也没有向民间音乐学习、没有扎根到人民生活中去,一些剧目的创制周期只有三五个月,有的10多天就完成一部大戏的全部作曲和配器,仿佛剧作家和作曲家均是才高八斗,甫一出手便是佳作!这样的作品质量自然不高,演不了几场就不得不草草收兵,造成巨大浪费。
原创音乐剧之路要想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康健,关键是正确认识音乐剧的艺术本体特征,克服浮躁心态,扎实做好剧本和音乐的一度创作;从我国音乐剧创演质量、社会投资能力、观众消费能力等现实状况出发,将制作规模定位于中小型、低成本,戒除对“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的盲目追逐,乃是适宜和明智的选择;同时鼓励各种音乐剧形式的探索,哪一种形式赢得最广大群众认可,哪一种形式便是适合这方水土的创作之路。如是,原创音乐剧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居其宏,1943年4月生于上海。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研究院首席专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音乐剧,我为你疯狂》《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等,其文论多次获国家级奖项。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原创音乐剧的突围重在加强戏剧性和音乐性这两大要素,减少一度创作“先天不足”带来巨大浪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剧创作取得一定探索经验和成果,出现《芳草心》《钢的琴》等优秀之作,一度颇受欢迎。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多优质文艺作品的需要,我国原创音乐剧既要坚定文化自信,郑重对待原创道路上的艺术经验,更要严肃反思自身不足,在“音乐”和“剧”这两大艺术要素上下足功夫。
音乐剧滥觞于欧美国家,理应虚心向人家学习,但亦不可走了极端,唯洋是尊。当年就有所谓“描红唯一”说,好像在当今中国只能搬演欧美音乐剧,一旦从事原创便被视为“不会走路就想跑步”;近年来此说渐趋寂寥,但潜在标准依然是欧美音乐剧的某些剧目、风格和手法,非如此便“不是”或“不像”音乐剧。音乐剧本土化目的之一就是要完成文化心理的转换,即用音乐剧这种舶来形式,按照中国人审美习惯和当代趣味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惟其如此,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老百姓喜爱——原创音乐剧要首先走向广大中国老百姓,没有赢得本国观众认可就想走向世界,我看门儿都没有。
回首本土原创音乐剧之路,近40年来,我国音乐剧逐渐形成三种风格,即都市化风格、乡土化风格和综合化风格。都市化风格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特点是用国际流行的音乐剧形式演绎当代中国都市生活,二度创作通常以生活化表演和通俗唱法为主,如《搭错车》《芳草心》《钢的琴》等;乡土化风格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它把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尤其采茶戏、二人转等民间小戏时尚化,二度创作上呈现出写意和写实相融合的特征,以民族唱法为主,近10年来的代表剧目有云南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等;综合化风格,简而言之是对前两种风格的融合,其代表剧目有《玉鸟兵站》《中国蝴蝶》等。前不久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我们从全国各地36部剧目中选出6部,如革命历史题材《火花》、民间题材《黄四姐》,大致反映出近年来的原创水准。
和歌剧相比,音乐剧更擅长表现现实题材,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和话剧相比,音乐剧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样式,和传统戏曲也有基因上的相似,更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趣味——遗憾的是,近40年来的原创之路虽积累不少剧目,但创造力、影响力尚没有达到音乐剧应该达到的高度和力度。何以如是?这关涉创作者的艺术认识和创作态度。
首先要认清何为“音乐剧”。戏剧家徐晓钟说,音乐剧戏剧是基础,音乐是灵魂。我赞同这个观点。音乐剧是“剧”,讲究戏剧性。何为戏剧性?对叙事剧来说,有个好故事是基础,在此前提下好听的音乐和好看的舞台视听效果才有所附丽从而获得活泼泼的生命;要符合舞台叙事法则,在三度空间中通过叙述性场面、抒情性场面、冲突性场面等展示这个好故事。其中,矛盾主线如何环环紧扣,主线副线、明线暗线如何交织,全剧如何从步步推向高潮到下落动作,无论作曲家、导演,还是剧作家,都必须把这条线捋清楚,才能牢牢吸引观众。
剧本缺乏戏剧性,恰恰是原创音乐剧最顽之疾,一些编剧签了合同、写完剧本就走,缺少和作曲、导演的有机合作,更没有打磨剧本。一些剧本不是情节难以自圆,就是戏剧内涵单薄、人物形象羸弱,尤其写真人真事的剧目常被写成拉洋片式、履历化的,缺少戏剧品格。用这样的剧本来作曲,即便贝多芬、威尔第、柴可夫斯基再世,也徒唤奈何。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原创音乐剧另一大问题是作曲。就其作曲来说,我们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探索,比如《小草》等流行歌曲就出自早期原创剧。遗憾的是,多数音乐剧的音乐既缺乏歌唱性,又缺乏戏剧性,能体现人物性格、真正发自人物内心的歌唱太少——音乐剧的音乐,其核心诉求是用音乐塑造人物,不同人物要有不同的属于这个人物的音乐,不同人物主题的音乐不仅要贯穿全剧,还要戏剧性发展,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差别太小没有戏剧性,差别太大又没有整合感,这就更需要作曲家严密的戏剧思维。
作曲家缺乏音乐戏剧性素养,音乐创作就会模式化、晚会化:不见个性化的人物主题音乐及其戏剧性的贯穿发展,代之而起的,是简单的缺乏个性的晚会式抒情歌曲,或不顾规定情境,以大轰大嗡的音响造势;更有甚者,依靠口水歌或拼声乐难度来吸引观众眼球、博取廉价掌声。
这关涉创作者的专业素养,也关涉创作心态。作风浮躁,没有真正沉下心下功夫,既没有学透经典音乐剧,也没有向民间音乐学习、没有扎根到人民生活中去,一些剧目的创制周期只有三五个月,有的10多天就完成一部大戏的全部作曲和配器,仿佛剧作家和作曲家均是才高八斗,甫一出手便是佳作!这样的作品质量自然不高,演不了几场就不得不草草收兵,造成巨大浪费。
原创音乐剧之路要想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康健,关键是正确认识音乐剧的艺术本体特征,克服浮躁心态,扎实做好剧本和音乐的一度创作;从我国音乐剧创演质量、社会投资能力、观众消费能力等现实状况出发,将制作规模定位于中小型、低成本,戒除对“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的盲目追逐,乃是适宜和明智的选择;同时鼓励各种音乐剧形式的探索,哪一种形式赢得最广大群众认可,哪一种形式便是适合这方水土的创作之路。如是,原创音乐剧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居其宏,1943年4月生于上海。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研究院首席专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音乐剧,我为你疯狂》《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等,其文论多次获国家级奖项。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上一篇:动漫原创力,燃动东莞转型梦
下一篇:国产原创综艺模式首次“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