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人物
【周小燕】1917年出生于上海,1936年留法,1947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卸去繁重的行政工作,全心致力于培养声乐人才。1988年创建"周小燕歌剧中心",出任艺术总监。50多年来,培养的鞠秀芳、罗魏、魏松、高曼华、刘捷、张建一、顾欣、廖昌永等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声乐人才,多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大奖。她多次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全力报效祖国,并经常教导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歌唱家首先要唱好中国歌",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她常说:"我80多岁了,时间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宝贵。为了祖国,为了艺术,我一天要当几天用!"。1980年、1984年,先后两次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9年,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声乐艺术教学优秀成果国家级特等奖"(是上海唯一获此奖项者)。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同年,成为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1994年,获"第一届宝钢突出贡献奖",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2005年6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周小燕学习活动的决定。(尚音)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于马来西亚,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1956年起从事肝脏外科事业。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率先成功施行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开辟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创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间,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 Liver 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翟鲍)
【江明】1938年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相应均聚物相容性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在高分子间的可控氢键相互作用导致的增容和络合方面,提出高分子共混物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可实现"不相容-相容-络合转变"的概念,并发现通过对荧光探针芘的化学改性可使其成为碳氟微区的靶向探针,可用于多种碳氟微区的研究。提出和证实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获得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并进而获得空心纳米球,形成非嵌段共聚物路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麻生明】1965年生于浙江东阳。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立高效合成方法学;发展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同时,实现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的选择性调控,提出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颜德岳】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提出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王正敏】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疗系。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第二届国际听觉、视觉生物物理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长期从事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是中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组织并主持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创建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在保护和重建神经功能的耳外科、颅底神经血管区显微外科、自主创新的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使聋残人复聪率和耳神经-颅底疾病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王恩多】女,1944年出生于重庆。1969年和1981年两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从酶和tRNA的角度,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原核和氨基酰-tRNA合成酶在氨基酰化tRNA和编校误氨基酰化tRNA中涉及到的氨基酸和核苷酸残基,最先提出大肠肝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CP1结构域与编校误氨基酰-tRNA有关,系统研究了超嗜热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单独的CP1结构域编校功能,提出古老的细菌带有合成酶的进化遗迹,证明了氨基酰-tRNA合成酶/tRNA共进化的理论。为中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做出突出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邓子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7年获英国East Anglia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微生物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5个国际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重要类别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定位、结构功能分析、表达和遗传调控机制、抗生素代谢工程与药物创新、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组合生物合成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研究进展,提出多个国际认同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的理论模型,利用遗传操作高产重要抗生素,并产生系列药物衍生物,是中国在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众多细菌DNA大分子上首次发现硫(S)修饰,打开DNA硫化修饰新领域。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陈晓亚】195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获博士学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棉花基因组协调委员会(ICGI)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植物倍半萜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克隆鉴定棉酚合成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并将棉花漆酶用于环境修复。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鉴定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作出贡献。在植物microRNA领域,发现激素和miR160通过生长素应答因子控制根尖顶端细胞分化和根冠形成。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贺林】1953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英国佩士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遗传生物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各类组学的研究,揭开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之谜;发现得到国际公认的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新遗传病并成功对其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发现怀孕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可增加胎儿以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和证实多个精神疾病易感基因。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赵国屏】194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学士,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分子微生物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和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开发相应的微生物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主持若干微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完成对重要致病菌3/4问号钩端螺旋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鉴定若干关键代谢途径和基因功能,为深入研究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模奠定基础。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何积丰】1943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1980年起,从事程序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86年和C.A.R.Hoare提出"程序分解算子",并将规范语言与程序语言看成是同一类数学对象。接着又提出采用"关系代数"作为程序和软件规范的统一数学模型,使得关系代数可用来描写程序的分解和组合过程,直接支持软件的开发。在数据精化方面,给出处理非确定性程序语言数据精化的完备方法。1995年,在总结多类程序语言语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C.A.R.Hoare提出程序设计统一理论和连接各类程序理论的数学法则。还提出用形式化的界面理论沟通几种程序语言,以及非确定性数据流的数学模型及代数定律。近年来,研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为减少系统芯片设计时间和降低成本提供有益方法。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褚君浩】1945年3月生于江苏宜兴。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广泛引用并认为与实验结果最符合;建立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发现HgCdTe的基本光电跃迁特性,确定了材料器件的光电判别依据;开展铁电薄膜材料物理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研制成功PZT和BST铁电薄膜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并实现热成像。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勇艳)
【沈祖炎】生于1935年6月,浙江杭州人。结构工程专家。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专家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主编和参编与钢结构有关规范、规程11本,主持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关键问题研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教学成果奖10项,在国际上曾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在国内任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等10余项学术职务。曾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等称号。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昕卿)
【林元培】生于1936年2月,福建莆田人。桥梁设计专家。1989年被建设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89)、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工程师。从事桥梁设计近40年,几乎设计过所有桥型,均取得成功。在桥梁工程设计和技术创新方面主要成果有:主持设计嘉陵江石门大桥(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杨浦大桥(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上海徐浦大桥(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上海卢浦大桥(2004年获美国国际桥梁协会授予的尤金·菲戈奖)、东海大桥。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昕卿)
【王红阳】生于1952年,德国乌尔姆大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任医师。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综合治疗二科主任。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1997年回国创建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基地;研发新的肝癌血清诊断标志物,获国家发明专利;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通路,为肝癌防治提供新靶标;克隆鉴定新的受体和非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提出磷酸酶MAM型新分类方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863"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90,他人引用超过540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2003年被授予"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称号,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兼任国家"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聘用专家、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中华实验外科》副主编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昕卿)
【曹雪涛】生于1964年7月,山东济南人。免疫学专家。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大学免疫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国家免疫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任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青年科协副主席、《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树突状细胞为重点的基础免疫学和新基因的发现及免疫新分子功能的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106篇,主编专著3部,是国家"973"免疫学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以第一申请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合作申请27项,已经获得授权13项。牵头研制的4种生物高技术产品已试用于临床(其中2种已获国家新药证书)。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昕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