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似呼吸" 文学桂军领军人物东西为读书日发声
广西新闻网南宁4月22日讯(记者 王飞 吴海泉)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24个世界读书日。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不经意间,“今天你读书了吗”却也变成了温柔的叮咛。你多久没有享受过不被手机信息打扰的安静读书时光?哪一本书,哪一句话悄悄地住进了你的心房?如今,你的床头是否还会留有一本书的位置?“文学桂军”领军人物——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东西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阅读于他,恰似呼吸”,“碎片化阅读”固然便捷,但陶冶情操还需与阅读长久为伴,细水长流。
“每天都是读书日”、“没时间读书,只是借口”
4月16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
国民综合阅读率11年间变化(图表来源:新华网)
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图表来源:新华网)
报告出炉,不少人开始“反省”:我有没有拖后腿,拉低人均阅读量?
在记者的街头随机采访中,不少人表示,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忙到“飞起”,能静下来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只能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电脑和手机上刷新闻。尽管忙碌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但依然有很多人表示,至今仍保持着阅读书籍的习惯。
周壮是邮政行业的一名技术员,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读书。尽管平时上班很忙,但是只要不上班的时候他都会阅读。他说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高中到大学看了不下十来遍”,“最喜欢作者在风趣幽默的语言中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这样读历史太有意思了。”周壮难掩对此书的热爱之情。
今年50岁的宁先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对他而言“每天都是读书日”。他说,读书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受益良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一种概括、凝练,阅读中有时间可以边读书边思考。针对有些人说没有时间读书,他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大家对时间成本的判定标准不一样。“你认为重要,你总会优先去做,阅读也是一样。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归会有的。只要你热爱阅读,每天都可以是读书日。”宁先生说。
线上阅读盛行 纸质图书仍占重要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读书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选择“在线阅读”“手机阅读”为自己“充电”。记者调查发现,因人们读书的途径变得多元化,传统纸质阅读率增速放缓,但纸质图书在读者心中却仍占有重要地位。
市民谢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主要通过电子书进行阅读,有时候坐车、走路不方便看书,她还经常使用手机的APP用耳朵“听书”。但是她遇到非常喜欢的书,还是会选择去书店亲自购买或者网购纸质版书籍。“虽然电子阅读很发达,但是纸质版图书还是更有阅读的仪式感,不能被替代。”谢女士说道。
70多岁的何先生退休之前是一名高校教师,退休后,他仍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会读读书、看看报。“现在电子阅读很流行,但是对我们老年人来说阅读起来很吃力,我还是喜欢纸质版图书。”何先生告诉记者。
4月18日13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一个阅读厅里,众多的读者在认真地阅读。广西新闻网记者 王飞摄
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东西先生从阅读的意义、阅读过程中难忘的事、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海泉 摄
人人参与“全民读书”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阅读就像呼吸一样!”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东西先生表示,某些时候,阅读于他而言与生命同等重要。“它不仅丰富个人的知识,更能修身养性,让我们心灵得到安宁。”
娱乐化和碎片化成为当今阅读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保持深度阅读书籍的人并不多,许多经典作品更是无人问津。针对这一现状,东西先生表示,阅读的本质在于不断积累思想的厚度,积累文化底蕴,对世界的认知更有层次。在“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浅阅读”中,短期来看,人们可获取大量信息,但实则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长期下去还可能使人变得更浮躁。
东西先生表示,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作为读者,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创作者和出版人,更要对内容创作负好责、把好关,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可选择的阅读资源。在选择图书方面,他主张读者依据自己工作、专业领域,选择一些能够吸取前沿知识的书籍,并且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同时,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