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追寻传承千年的那缕香

2017-05-28 10:12    人气:

耿发旺制的盘香,随意张合不会折断记者平伟摄影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王峰

香包传承人:最得意的是创新了工艺

虽然距端午节还有几天,但卖香包的商贩早已游走在街头巷尾,他们手中五颜六色、样式繁多的香包让人们早早感知到端午将近。

香包,古称香囊,也称佩帏、容臭,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端午节佩戴香包也是中国千年的传统习俗。

只是被当今快节奏驱使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还会对这一针一线纳出来的方寸世界感兴趣吗?61岁的芦爱玲出身于香包世家,也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5月18日,大河报记者在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见到了正在做香包的芦爱玲,她从小就热爱这份手艺,而如今她最得意的就是创新了香包制作工艺,最大的心愿则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寻找儿时的味道

芦爱玲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对纳鞋底、做香包等手工技艺十分感兴趣,但长大后并没有以此为生,“很多人认为做香包不是正经事”。2006年退休后,芦爱玲想着给自己找点事儿做。“多动手、多动脑,也能防止老年痴呆。”芦爱玲笑着说,“把香包拾起来以后,看到大家都喜欢,这就坚持做下去了。”

“我从小就看太姥姥、奶奶怎么做香包,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候香包还是用五彩线缠出来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太姥姥做的一个‘连连生子’,一朵莲花上站着一个扳脚娃娃,寓意是多多生子的意思,但传承下来的东西不创新是不行的。”芦爱玲一边说一边向大河报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你看,这个是‘财源滚滚’,主体是一个金蟾,嘴里叼着金币,代表滚滚的财运。这是‘金蛇护宝’……还有个‘手绣白马’,5月初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做展示后被组织者收藏了。”

谈到香包文化,芦爱玲认为制作精致的香包蕴涵了一份真挚情谊,制作者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最亲的人是一份温馨的祈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表现女红工艺的最佳时机。在端午节前后给孩子们佩戴香包,主要是驱虫、辟邪、平安、吉祥。“由此可见香包已经深入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芦爱玲动情地说。

不过手工并不是香包的关键,一只小小香包的“核心机密”是香料,这个芦爱玲是不外传的。儿时香包的味道对芦爱玲印象很深,如今她遍寻中药店,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后拿捏出自己的独特香料配方。“现在网上有很多所谓香包配方,但都不行。香料大体上有白芷、川芎、甘松、艾草等,但不同的药材配出来的功效是不一样的,现在好的香料配方都快失传了。”芦爱玲叹息道。那么好的香料配方的标准是什么?芦爱玲答道:“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那种香包的味道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是我奶奶配出来的。有一位顾客连续三年都买我的香包,她评价说我做的香包放三年拿出来再闻还是香的。”

延续传统文化

2009年,香包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项目,现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谈到香包,芦爱玲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自己就愿意教,而且现在很多人对这门手艺感兴趣。“以前是年轻人看了要买,老年人看了要学;现在不管年龄大小,要学的人都很多。”芦爱玲坦言现在的空闲时间都被香包占据了,平时都是在各个小区或者活动场所现场教学,“谁要是感兴趣都可以来学,学习都是免费的,原材料也是我自己准备,因为初学者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准备什么”。

至于香包文化的传承,芦爱玲认为即使放开来教也不一定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因为手工活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做不出来的,即使让熟练者上手,每个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以前我们家做鞋是一绝,很远地方的人都来我们家替样子(意为做鞋样),但是他们做出来的样子还是有差距的,我奶奶有句话叫‘替了样子替不了手,样子家家有,手艺拿不走’。所以我手把手教,但哪儿用劲哪不用劲,每个细节怎么处理,这些都有讲究,也都需要自己仔细揣摩。”

芦爱玲介绍,南阳社旗县搞的一个名为“文化周庄”的项目邀请她做香包指导,“文化周庄的香包手工坊以手绣为主,经过指导后,他们做的香包共同归入‘芦氏香包’的名下,这也算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今年春天,南阳社旗县周庄村也启动了2017年端午节“千只香包计划”,专门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香包研习营”,依托女子工坊对全村喜爱女红的村民进行培训,计划端午节前,赶制1000只香包,投放市场,满足端午节市场对民俗文化遗产香包的需求,以此助推村民增收致富。

芦爱玲表示自己单纯依靠做香包挣不了多少钱,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谈到以后的个人计划,她正在研究如何把香包和玩具结合起来,“因为有些孩子不愿意在身上挂香包,如果给他们设计一个具有香包功能的玩具,这样也能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另外,我还想把十二生肖的形象全部做成立体化的玩具。这样虽然脱离了传统香包的形态,但没有失去香包的作用,也算是一种创新形式吧!”

制香传承人:坚守只为保住那种味道

古人云:“沐浴更衣,净手煴香。”自古以来,香道就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而中原地区正是传统香制作工艺的发源地,中国制香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在黄帝故里新郑也有“黄帝岐伯制香”之传说。

新郑耿坡村有悠久的制香历史,在鼎盛时期全村家家户户制香,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更留下“地有千顷,不如姓耿”的佳话,但如今的耿坡村已不见当日的制香繁荣,只有一位68岁的老人耿发旺依然坚持用传统工艺制香,更是凭借坚守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月18日,大河报记者来到耿坡村,在一片废墟瓦砾之间,耿发旺的制香工坊依然矗立,这是拆迁后他搭建的临时香坊。在和他攀谈的言语之间,耿发旺坦言最难的日子已经熬了过去,但焦灼的是如何把传统制香工艺传承并发扬下去,毕竟这是他数十年根据古方积累的财富,如果在他这断了,未免太可惜。

曾经

制香是他的骄傲

在进入香坊之前,耿发旺热情地招呼:“大老远过来,先洗洗手吧!”记者以为是客气便推却了,耿发旺反倒不好意思地说:“这算是我的一个小规矩,进入香坊之前都得洗洗手,是对这门手艺的尊重。”

进入香坊后,一股香料味儿扑面而来,柜子上、地上、抽屉里随意摆放着各种形态的香。“这是线香,含艾草的,驱蚊为主,端午节前后这种香最受欢迎;这是檀香,净化空气;这是倒流香,这种香的烟气是往下走的,很有意思。”耿发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随手点上一根香放进香插中。“再进里屋看看,这些瓶瓶罐罐里装的都是各种中药材,都是我自己去药店挑选的,绝对纯天然,无污染。”耿发旺说着,抓起几把香便扔到地上,“没事儿,它不会断,我这香的柔韧性好得很!”

说到这里的制香历史,耿发旺介绍,根据该村耿氏族谱记载,耿氏先祖携家族成员从山西洪洞县逃荒迁徙此地取名耿家庄,后易名耿坡村,400多年来,耿坡村一直以制香为生。清末民初时,该村100多户人家有98户制香,到耿发旺已是第十三代。为何要以制香为生,耿发旺表示,一方面耿氏在迁来此地之前就是制香世家,另一方面,新郑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源和气候条件。“这里的地下水含硝盐碱量较高,气候干燥,使得香品具有独到的内在品质。”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新郑是中国制香的发源地,在晋·王嘉的《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硅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冲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何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耿发旺说:“当时制香鼎盛时期,这里流传着‘地有千顷,不如姓耿’的说法。”

曾经

制香是他的痛苦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传统制香行业也逐渐没落,眼看祖上留下的手艺有失传的危险,耿发旺有些着急。2004年开始,他用3年时间寻访耿家老一辈的制香人,将各种香料配方整理成文字,再加上自己不断试验,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耿氏香”配方。“必须用榆树皮做黏合剂,也必须用手工来调制香料,当香料熬成后,天蒙蒙亮时就出来晾晒,但温度也不能太高。”耿发旺兴奋地说,“工业化生产的香都是批量化生产的,你看我这工具,这香是倒进香模子后一根一根压出来的,这样出来的香才能有很好的柔韧度,不会随便就折断。”

为了研制香料,耿发旺把自己的积蓄花了个精光,也因此被家人不理解。因为制香已经是不赚钱的行当了,孩子们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跟着父亲学制香,说到这儿,耿发旺的情绪有些激动。他不明白工业化生产的香怎么能跟传统手艺做出来的香相比,但他坚信制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没有理由断到自己手里。

为了配合当地改造,耿发旺三度迁徙香坊,如今在废墟中坚守,为的就是守住那份水土,保住那股传承千年的味道。

如今

制香有了奔头

耿氏香的状况也让相关单位感到担心。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利涛向大河报记者说:“耿氏香是河南为数不多的中原香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和研究价值,我们也在想办法帮助它传承和延续。”

耿发旺的坚守也逐渐有了回报。2002年,他研制成功的长达7米、重达2000多斤的中华大礼香和最大直径100厘米,长达100多米,能够燃烧一个月的塔式盘龙香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动中焚燃;2013年,“耿氏香制作技艺”被郑州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耿发旺被授予郑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该项目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在端午节期间,耿发旺还将到郑州某中医馆为市民讲授香道对人体的好处。“这不,我这几天都正忙着整理笔记,别到地方不知道给人家讲啥,那就不得劲了。”耿发旺笑着说。

不过,最让耿发旺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也开始跟着自己学制香了,这门手艺能够延续下去让他有了很大的动力。“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苦日子已经熬过去,以后我得考虑怎么让孩子觉得跟着我做香比出去打工值。”他摆弄着院里成袋的榆树皮说,“其实俺老太婆嘴上不支持我,心里还是心疼我的,这不,这些榆树皮都是她一点点帮我砍的。”

以后

制香是他的信念

在香坊的偏房,是耿发旺的制香工具坊,他存放着自清末留下来的传统制香工具,院里摆放的是现在用的制香机器,还有一间房屋专门存放制香和香文化的书籍。耿发旺希望有朝一日能建一个“香文化博物馆”,自己也能够为各种物件安排个好的归宿。“要不就这么堆着,万一还得搬家,不知道能保存多久。”耿发旺有点担心。

谈到未来的规划,耿发旺认为还是一步步来比较扎实,“我是非遗传承人,先守住手艺,然后再考虑怎么培养一部分人把它发扬光大。”耿发旺感慨地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没有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不少优秀的非遗项目恐怕早就消亡了。”

整个采访在香烟袅袅中进行,临近采访结束,记者看了一下表,那根长30厘米左右的香已经燃了一个半小时。

延伸阅读

不同香料配方有不同功效

据介绍,一般的中药香包会选用石菖蒲、冰片、丁香等含有挥发油的芳香药物碾磨成粉,装在布袋里,通过挥发出蚊虫不喜欢的味道,达到驱蚊效果。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病毒和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疾病的作用,适量的芳香吸入人体后,不仅具有芳香化浊、杀虫解毒、驱邪避瘟的效果,而且对人体无毒害。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李伟峰推荐了几个香料配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配料制作香囊。

一、驱赶蚊虫方:菖蒲10克、艾叶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芷10克、丁香10克、薄荷10克

艾叶有特殊香味,藿香、佩兰有芳香,可化浊辟秽,白芷香能燥湿,薄荷辛香通窍、辟秽解毒,与菖蒲、丁香合用,可散风驱寒、防蚊虫叮咬,但孕妇和过敏体质人群慎用。

二、缓解失眠方:薄荷15克、佩兰10克、夜交藤10克、薰衣草10克、合欢花10克、石菖蒲10克、檀香5克、冰片8克

薄荷辛香通窍,佩兰可开窍提神,夜交藤能养心安神,薰衣草香气清爽,有镇静作用,石菖蒲可以畅心神、怡心情,檀香有独特香味,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与合欢花、冰片合用,可以缓解神经紧张及焦虑状态,有助于睡眠。

三、预防感冒方:艾叶6克、紫苏6克、桂枝6克、藿香6克、佩兰6克、白芷6克、冰片5克

艾叶能温通经脉、祛风散寒,紫苏可散寒解表,桂枝能温化水湿,白芷可祛风燥湿,与藿香、佩兰、冰片合用,有助于预防感冒。

用法:将配料打成粗粉,取适量装入香囊。

上一篇:澳洲轻代餐“Feeling Fruity”开业仪式在沪隆重举行

下一篇:自带烟雾特效的超酷模型音箱 居然还能无线充电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