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大男人爱上手工活

2017-05-29 15:08    人气:

  桌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皮料、染料,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工具。这些杂乱的物品,在外人看来可能是破铜烂铁,却是潘俊眼里的“宝贝”。

  潘俊今年27岁,在市区某商场后勤部工作。往往每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不久,他就会成为“月光族”。

  他的钱都花哪儿了?和那些稀奇古怪的工具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潘俊和手工皮具的故事吧——

潘俊在认真地做手工。

  1独一无二的礼物

  潘俊说,爱上手工皮具,纯属偶然。

  “今年3月的一天,是我妈的52岁生日。虽然妈妈已经年过50,但是仍然特别‘臭美’,没事就和朋友们逛街买衣服、买包、买化妆品,非常时髦。我琢磨着送给妈妈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潘俊说。

  说做就做,两天的时间里,潘俊跑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礼物。

  回到家后,潘俊将目光转向互联网。

  “我随便打开了一个购物网站,漫无目地浏览了半天,非常偶然地进入了一家卖手工皮具的店铺。”潘俊说,他当时就被那些简单、纯手工制作的包深深吸引了。

  为何不自己动手为妈妈做一个皮包呢?潘俊的脑子里蹦出了这个想法。

  “我是个行动派,想做什么就会马上付诸行动。”潘俊说,他对比了许多家店铺之后,下单购买了一些做包的工具和皮革。

  等快递的日子里,潘俊并没有闲着,他上网查阅了大量做皮具的视频教程和女包版式。

  “等了一星期之后,我买的工具陆陆续续到货了。收到货之后我才发现,我买的那几样,用处都不大,真正需要用到的工具,我一样也没有买。没办法,我只能又从网上订购了一些工具。”潘俊说,他这才知道,原来买工具也有这么多讲究。

  2伤痕累累的手

  工具全部买好后,潘俊便开始动手做皮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潘俊说,在网上看别人发的视频教程时觉得制作皮具很简单,等到自己动手做时才发现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仅仅裁剪皮料这一步,他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

  潘俊告诉笔者,他选择了一款比较简单的马鞍包,从裁皮到粘合缝制,一共用了3天时间。

  “我花了几天时间才做出来一个包,但做出的包很粗糙,简直没法看。”说起自己的“处女作”,潘俊很感慨。因为不能熟练地使用工具,潘俊的手被磨得伤痕累累。

  用潘俊的话来说,这样的作品,真的不好意思拿出来当礼物送给妈妈。不过,他并没有气馁,重新做了一个。

  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之后,拆了又拆,缝了又缝,潘俊终于做出来一个比较像样的包。

  “把包送给妈妈时,她嘴上说丑,却时不时把包拿出来背。”潘俊说,做包的过程很难,但是做好之后那种成就感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

  3爱上手工皮具

潘俊的部分手工工具。

一些手工作品。

  也就是在那以后,潘俊渐渐喜欢上了做手工皮具。

  “由于我在商场工作,平时比较忙,只能在晚上下班之后做包。但是做包需要用锤子敲敲打打,动静比较大,所以我只好将做包的时间放在中午。”潘俊告诉笔者。

  俗话说,熟能生巧。潘俊到处找资料,看不懂就去贴吧向网友请教。慢慢地,他学会了如何挑选皮质,到哪里买专业工具,怎么掌握工艺流程……

  潘俊说,制作一件手工皮具品的流程很繁琐。首先,要选好版型和皮料。然后,根据皮料的部位沿着版型裁切“下料”,再经过削边、粘合、打孔、缝制、封边等数道工艺后才能做出成品。

  “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和兴趣,是很难完成的。”潘俊说。

  潘俊向笔者介绍,做手工皮具最难的就是缝线部分。

  “缝线的角度和力度会直接影响一件作品的精致程度。所以每缝一针都要拉一下,不然缝出来的线可能会过松或过紧。”潘俊说。

  4省吃俭用买工具

  潘俊说,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什么爱好,于是就把做手工皮具当成了兴趣。

  不过,这个兴趣花去了潘俊不少钱,尤其是在买工具方面。

  潘俊说,做手工皮具需要的工具有裁皮刀、边线器、菱斩、削边器、切割板、封边液等几十种,仅是不同粗细的线就必须配以相对应的针和菱斩(给皮革打孔的工具)。

  “刚开始做包的时候,我手头的工具很少,一把美工刀重复使用,没几次就钝了。一把锥子充当菱斩,拿着尺子一点一点量好孔距尺寸,再一个个扎过去。”潘俊说,他第一次买回一把菱斩的时候,不由惊叹,原来还有这么方便的打孔工具。

  所以从那以后,每次发工资,潘俊都会买几把好用的工具。一把裁皮刀,四五百元一把,潘俊付款的时候眼都不眨一下。

  这是潘俊成为“月光族”的主要原因。

  “没办法,谁让我喜欢做手工皮具呢?生活那么枯燥,总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潘俊如是说,等自己的作品拿得出手以后,他准备给身边的亲戚朋友每人送一件自己做的皮具。

上一篇:视频|上海这个古镇的龙舟,除了竞渡还能表演

下一篇:徐静蕾手工义卖二期继续 助力公益(图)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