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根雕匠人坚守传统手工雕刻30余年
树根,是大自然遗留给世界的礼物。而他,赋予了这份礼物思想和灵魂。一把老旧的刻刀,一块粗糙的树根,经46岁的根雕师傅徐惠东之手,仿佛产生了神奇的魔力,变成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雕,是刀与木的艺术。一条腿有残疾的他,30年来坚守传统手工雕刻,用一把老旧的刻刀,演绎着自己的“刀木春秋”。
三年半个工 八年才出师
根雕在中国的历史比任何的书画、玉器都要早很多,传承难度系数很高。从原木材到成品,需要经过晾晒、剥壳、打粗胚、粗雕、细雕、打磨、抛光、手磨抛光等工序。
尤其是细雕,最考验耐性。外面再嘈杂,雕师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
徐惠东的启蒙老师是一家老工艺品厂的师傅,学艺3年后,师傅推荐他去了厦门的一家台资企业做木雕。在那里,徐惠东遇到了对他启发很大的一位老师——台湾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赖文龙。
在台资企业打拼10多年,他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名能工巧匠,但徐惠东始终有归乡的情愫,2006年徐惠东怀着一腔热情把木雕工艺带回家乡。
只甘于做匠人的雕刻师不是好的艺术家
不足100平方米的小作坊,地上满是木屑。各种根雕的半成品堆满了一大半,几尊高大的雕像特别引人注目。木槌敲击刻刀的声响是作坊中的主旋律,只有墙面上挂着的各种荣誉证明这家作坊的不一般。
从苦练雕工到修炼内功,从版雕到根雕,近年来徐惠东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该从一块好木的何处下刀?
看起来高妙绝伦的技法,却难免流于匠气。“技法都是空的,思想才是雕刻艺术的生命。”一个手艺人,首先要有责任心,然后才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仰。
“大自然是最好的雕刻师,艺术家则是最好的转化者。”徐惠东说,他的作品除了面部表情靠手工雕刻,其余衣服纹理、场景等,都遵循木材天然原型,写意效果极佳。
既然喜欢 就要坚持
在大机器生产的年代,手艺人确实在逐渐退出舞台。这些记忆慢慢远去,在生活中逐渐被湮没。
2003年经济萧条,一起去学艺的十个人中八个选择了转行,徐惠东也在犹豫。
导师很重要,徐惠东的台湾师傅认为这种手工现在都是国宝级。徐惠东定下心,不再动摇了。还好坚持下去了,人生起起伏伏,让徐惠东颇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慨。
由匠转艺,是徐惠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他的理想。根雕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与自己生生相息,再也离不开了。
学艺无止境,徐惠东表示自己距离真正的艺术大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苦练数十载,刀工已经很难分出高下,也不重要了,一件艺术品的灵魂还是思想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