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临港区:坚守那个年代的回忆,传统手工炒新茶
一个人,一双手,一口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手工炒茶的真实写照。现如今,随着机器制茶时代的到来,除了采茶需要人工参与外,所有过程均可实现机器流水线操作,手工炒茶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是仍有那么一些人,执著地坚守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回忆,将这一传统茶艺传承了下来。
“现在是采摘‘雨前茶’的黄金期,过了这个节气的茶味道会清淡许多。”在临沂临港区团林镇李家桑园村的茶园里,炒茶工李志莲和二三十个采茶工正在抢摘春茶,“采茶讲究手巧、手快,特别是雨前春茶,对时间要求很高,芽头长出来,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否则会影响茶叶的形态与口感。”李志莲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将摘下的茶叶放到脚边的竹篾筐里,“茶叶采摘下来后,容易吸收异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鲜茶叶都要放在没有异味的竹篾筐里。”
竹篾筐里摘满茶叶以后,李志莲和几位工友回到她们工作的洋铭茶厂,准备开始手炒春茶。“用簸萁把鲜叶摊成薄薄的一层,叶上不能叠叶,把水汽晾干以后就可以下锅炒制了。”李志莲在大簸萁里熟练的分拣着鲜茶叶,说话间,通了电的大铁锅已经达到了200多度的高温,李志莲将分拣好的鲜茶倒进铁锅,开始第一道工序——“杀青”。
对炒茶而言,“杀青”是整个炒茶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在上世纪70年代,农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烧锅,“杀青”时对火候的把握和翻炒的力度、手位都要恰到好处,炒出的茶才会既去水留香又叶形完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烧火铁锅逐渐被电锅代替,温度可以通过温度计掌控,但是对手位和技巧的要求依然很讲究。李志莲介绍说:“炒茶的时候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手不能碰到锅面,因为锅面温度超过一百度了,但是又必须把最底下的茶叶翻上来,不然茶叶会焦,焦了的茶叶品质就会变差。”在李志莲抖、推、甩变换手势间,嫩绿的青叶在锅底发出轻微的“噼啪”声,5分钟后,新茶的鲜香味便在整个房间里弥漫开来。
“杀青”过后,便开始对茶叶做造型。在这道工序中,李志莲首先将“杀青”过的茶叶放入簸萁中均匀地摊开,晾凉后开始揉搓,这道工序对力度的把控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等到茶叶全部冷却后,再倒入锅中“炒青”,对茶叶进行烘干处理。李志莲介绍说:“‘烘干’中要注意,既不能让茶叶变得太干,太干的茶叶会产生大量碎末;也不能使茶叶保留太多的水分,不然会不利于保存。”烘干过后,锅中的茶叶翠色慢慢褪去,变为墨绿色,茶香由清香变成了醇香……
在洋铭茶厂的制茶车间里,李志莲和其他几位炒茶师傅忙碌地穿梭在炒茶锅和“杀青机”之间。洋铭茶厂经理牟善彩向记者介绍说:“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制茶的效率,我们的茶厂引进了三台高效率制茶机,有了机器代替,出茶率高了五六倍,由以前一天只能制100斤鲜茶提高到500斤,年利润达到了20多万。”
引进机器是紧跟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可是手工炒茶的老手艺牟善彩怎么也不舍得丢,“手工炒茶产量低,人工成本高,一锅鲜茶只能炒出二三两干茶,可是只要客户需要,不管预定多少我们都会满足他们的要求。”面对手工炒茶成本高效率低、炒茶师年龄偏高等困扰,牟善彩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手工炒的茶能喝出茶叶最原始的清香,传承了上百年的手艺不能丢!”
(齐鲁壹点记者 顾欣 通讯员 庄倩倩)
上一篇:“网红”生物教师和他的手工世界
下一篇:手工制作笔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