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的温度℃
Bonnie:我们一直都很喜欢手工制作各种东西,一开始是做布艺,喜欢做些作品送给朋友,后来接触了皮艺开始上了瘾,喜欢真皮那种有岁月痕迹的感觉,开始业余时间去学习手工皮艺,做了好几年。在去年7月,我们决定全职投入创建一个自己的品牌。制作手工制品令到我们感受到无法从日常工作中得到的喜悦和满足感。我觉得生活就是应该要活得像猫一样!随心而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要做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因此,我把心一横,辞职来全身投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并且希望这种喜悦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
原标题:手工的温度℃
自制木家具
自制木家具
图/受访者提供
小众市场的手工制品,
吸引有生活态度的都市人
繁华都市中,几乎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快时尚”和“大众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然而,在这个社会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持续在一项手工领域内精雕细琢。从皮革编织、木工、陶艺、到纸艺,各色各类,脱离机械化与工业化,亲自用双手打造出自己心目中认为完美的器物。
相对批量生产的产品来说,手工制品在社会上还属小众产品。对于小众行为的手工客来说,必须愿意为小众产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时间,将产品做到极致,才能最终实现用户的最大化。事实上,不少手工客不把赚钱作为首要目的,而更希望可以通过亲自打造的手工制品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拥有同样生活态度的人。而较高的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又注定着手工制品不得不比大众商品要更加昂贵,尽管如此,喜欢手工制品的人终究还是愿意为此“买单”。
手工制品,
玩的是个性与创意
手工皮制品,感受岁月痕迹
近两年来,在珠江新城逐渐涌现出了一些看起来格调十足的小店。这些小店主要出售手工皮制品,每一件皮制品看起来都极具个性,虽然由手工制作,但却小巧精致,质量不输于某些大牌的皮制品,而且不用担心会随便跟某个路人“撞款”。
除了珠江新城,淘宝上也活跃着这样一群手工制作皮制品的个性手工客。他们往往是低调且极具个性的80、90后,没有爆款,没有炒作,只是潜心做产品,在淘宝上售卖自己手工制作的小众皮制品。
Bonnie就是其中一位在淘宝上出售自己手工皮制品的80后,一年前她与其他三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祈福新邨成立了一家名为“MEOW猫﹒手艺舍”的工作室。他们的手工皮制品大多数以猫为灵感,设计出各式“猫型”零钱袋、钱包以及手机袋等,最初的生意来源于一群朋友在微博和微信上下单,后来Bonnie他们还开设了微店和淘宝店。
对话Bonnie:
等待着同样生活态度的你!
羊城晚报: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有想开手工皮制品工作室的冲动?
Bonnie:我们一直都很喜欢手工制作各种东西,一开始是做布艺,喜欢做些作品送给朋友,后来接触了皮艺开始上了瘾,喜欢真皮那种有岁月痕迹的感觉,开始业余时间去学习手工皮艺,做了好几年。在去年7月,我们决定全职投入创建一个自己的品牌。制作手工制品令到我们感受到无法从日常工作中得到的喜悦和满足感。我觉得生活就是应该要活得像猫一样!随心而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要做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因此,我把心一横,辞职来全身投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并且希望这种喜悦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
羊城晚报:你们所针对的市场对象,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Bonnie:在这一年里我们遇到很多喜欢猫的顾客,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朋友。这个也是我们的初衷,不只是单单的售卖产品,更是一种分享。我们的顾客有很多都是对皮具产品有一定要求,对生活品味有追求、有独立思想、注重细节、品质及独特设计的人群。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这种手工皮制品的发展前景?
Bonnie:不少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他们不想拿着大街小巷都同一款式的产品,而手工皮制品就具有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追求这样的产品,所以在中国这两年开始有一群叫手艺人的人出现。
手工木制家具,
自己的房子自己做主
现在一些有个性的人都喜欢“自己的房子自己做主”,大众化的家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自己喜欢参与到家具的设计制作中,享受个性化家具带来的乐趣,这种小众装修文化正在悄悄地流行。网上比较受欢迎的木工品牌就有“老木素作”、“愫居”、“物应”以及广州的“拾木人”、“二黑木作”等,在网店上都有不俗的成交量。而“拾木人”刚刚在广州太阳新天地广场做了一个有关手工木器制作的展览,令人感受到了木制品的魅力。这些店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手工制作及小而美的概念,产量不大,设计有个性,可以根据客人的需要进行订制。
木工发烧友Gary,他工作室里的桌椅柜子几乎都是他自己设计并打造出来的。问及原因时,Gary说家具城所卖的家具总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而且不环保。摆弄木头、制作木头这件事对Gary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享受那种全神贯注在制作一张桌子或者一张椅子的过程,那个过程可以让他忘却一切烦恼,尽情享受手工的乐趣。正因为自己热爱玩木工,Gary在海珠区江南西青葵大街成立了一家名为Good Design Place的工作室,里面有不少家具都是Gary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他还喜欢使用各种vintage木头制作各式小凳子和桌子,看起来极具文艺范。
对话Gary:
沉淀下来做好产品!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想到把工作室设置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
Gary:把工作室隐藏在幽静的小巷中,就表明我们不想把自己的产品做得大众化。因为我希望有更多安静的时间来全力全意制作自己的产品。比如我会花一天的时间来制作一张桌子,在制作桌子的过程中,老实说,我是真的不希望有人会打扰到我。
羊城晚报:你们的产品一般都是如何被人发现的?
Gary:其实我们从来不宣传自己的产品,知道的人终究会知道,我们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口碑相传,因为我们是用心在做自己的产品,认可我们产品的人自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我们不想以赚钱作为我们的首要目的,而是想沉淀下来,做好自己的产品。
羊城晚报:你们的顾客是一群怎样的人?
Gary:目前在广州喜欢订购这种手工木制家具的顾客还是比较小众。我们的顾客一般都比较文艺范,并且对待生活比较有自己的想法。
手艺人的暖空间
自称曾经在广告创意界风光而后在创业路上屡败屡战的中年少女Shally Lee,最近成为HICC创意美育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她希望在此创立一个“有温度”的空间,“让人们重新了解商品背后的故事,参与学习各种工艺和民萃,重新审视自己的品味和三观。直接和创作者、手作者见面、交流、学习,用参与和购买孵化一些温暖的念头,支持一些美好滋长,同时让这里成为每个广州人闲暇时最爱流连的地方。”
HICC创意美育中心位于环市东路正聚百货四楼,在这里已经相聚了一批“手艺人”,银饰制作课、广绣课程、大写岭南的纸品手工课、和果子制作课等陆续在此开启。虽然HICC创意美育中心目前尚处启动阶段,但这样一个将手艺人和都市人联结起来的空间,的确值得期待。在这里,我们可以边和姊妹淘聊着八卦,边把漂亮的手工作品变成网红爆款;或者用心打磨一段时光,把朽木化为神奇……
Shally说:总有一些美好值得你放下手机,走出家门,面对知己或自己。
手工客孕育
未来行业名片
其实,这种手工制作的销售理念并不算新鲜事。在国外,不少口碑很好的品牌都是出自工匠手工艺,一些有名工匠就是从民间手工客中孵化出来的。
例如美国手工皮具品牌Frank Clegg,其创始人皮匠Frank Clegg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东西,随后开始喜欢皮革。从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取得MBA之后,他没有选择去工作,而是遵从内心的意愿,创建与自己同名的Frank Clegg。
而来自加拿大的知名手工布艺品牌bookhou,则由John Booth和Arounna Khounnoraj于2002年共同创办。这两位创始人也是由最初的手工客逐渐跻身行业名人,bookhou这个品牌除了做工优秀之外,在纺织材料上也非常有新意,选择的纺织材料图案都非常美,常常能给人启发与灵感。
除此之外,最初喜欢用刺绣来记录旅行,刺绣作品与原风景相似度极高的手工刺绣家Teresa Lim,现在也已经跻身新加坡知名插画师、刺绣艺术家。由此可见,手工客虽然作为一个小众群体,却很有可能孕育着未来的行业名片。
采访手记
小众变大众,
或将失去独有魅力!
手工制品的小众注定它不可能批量生产,也注定它不可能使手工制作者获得暴利。因此,从事这些小众手工制品行业的“手艺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支撑着自己的意志。有趣的是,小众产品一旦走向大众化,将很有可能让其黯然失色。社会趋势观察家、《中间市场的没落》一书作者詹姆斯·哈金认为,高端消费者都是小众消费心理,每个人嘴上都说自己是普通人,但实际上骨子里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很多小众的产品,正是因为小众才具有价值,一旦被大众化,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