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古法手工制针人
(原标题:最后的古法手工制针人)
明清时期,大阳古镇曾拥有享誉全国的手工制针产业,产品占据大半个中国市场并远销中亚,被称为“九州针都”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这首大阳卖针歌流传已久。
大阳古镇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古称阳阿,明清时期曾经拥有享誉全国的手工制针产业,其产品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远销中亚,被称为“九州针都”。而今,制针技艺正濒临失传,古法手工制针人甚为少见。
千锤百炼始成针
“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诙谐的卖针小调,唱破了小巷的宁静,也唤醒大阳镇的清晨。寻声而去,见到了大阳最后的制针人裴向南。不是印象中不修边幅的工匠形象,整洁的白衬衣,一副黑框眼镜,使67岁的老人平添了几分文气。裴向南师傅其实是一名乡村医生,因家中祖业为制针,自然也学会了这门技艺。现时,他只在周末时才邀请几个老伙伴聚在家里一起切磋制针技艺,同时也让来大阳旅游的人见识一下古代制针的精彩。
裴师傅的小院颇具农耕气息,最显眼的就是摆在院当中的风箱、火炉和制针操作台。裴师傅坐到火炉前,将一块铁板埋进炉火中加热,一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一边不时检查铁板的状态。不一会儿,裴师傅用火钳夹出烧红的铁板放在铁砧上,再拿一把錾子从铁板上裁下一条5厘米宽、20厘米长的铁条,重新放入炉火中烧红,用锤子锤打后捋成尖尖的锥状针坯,截断后便成为一根钢针毛坯。
“大阳手工制针程序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差之分毫,整根针便全部报废。”裴师傅边说,边开始给钢针冲孔,他说这是制针工艺的最难之处,必须准确把握好火候、力度和位置。冲好孔后,裴师傅拿起锉刀在磨石上把针磨尖,再放到热锅里翻炒,随后舀一瓢水倒入锅里进行热淬,以增加针的钢性和硬度。接下来进行蒸针,这是大阳钢针工艺的特殊之处。裴师傅拿出3碗调制好的“大阳秘方”:白崖土、松木炭、发酵后的豆豉。“这都是大阳本地的东西,松木炭可增加钢针的含碳量以提升硬度;豆豉可增加钢针亮度;白崖土作为分散剂让钢针受热均匀。经此处理后,可保证针质更坚硬、有光泽、卖相好。”裴师傅将钢针与“大阳秘方”混合后放入笼锅热蒸,之后进行粗细抛光,一根钢针才算完工。
制针技艺传承难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到一枚5厘米宽的熟铁块,是如何变成了一枚枚直径0.3毫米的钢针。裴师傅总结过,大阳钢针从加工原料到制成成品总共有72道工序,除过冶炼的一部分,单纯制针就有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掩蒸、抛光等20多道工序,祖辈们就是带着这样制成的钢针,沿着晋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进入皇室和黎民百姓的家里。
裴向南家世代手工制针,明朝嘉靖年间,裴氏先祖就以精湛的手工制针技艺名噪一时。裴氏制针法第八代传人裴向南介绍:“裴家制出的针锋利,光洁度好,有柔韧性,不容易折断。但制针技艺的传承很艰难。”裴向南的爷爷生活在民国时代,年轻时以制针为生,随着机制针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市场,靠手工制针已无法养家糊口,年老时只能零星接些制针的活了。到父亲这一代时,虽然掌握了这门技艺,却完全不再从事制针行业,在铁厂上班的父亲,只在闲暇时间做些钢针聊以自慰。
裴向南16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针,他当时不明白父亲为啥非要他学会已经没用的技艺。但父亲严厉地告诉他:“裴家祖先几代人用智慧和心血凝结成的技艺不能失传!多一门技艺就多一条出路。”从此,同龄的伙伴玩耍时,裴向南却要学习制针技术,年复一年,熬成了精湛的制针技艺。
裴向南介绍:“制作钢针,冲眼最考究技术,一般工匠做不了。打孔需要力度与位置恰到好处。用力太大容易把针尾敲打崩裂,用力太小不容易穿透针孔。针孔必须选在针尾正中间,稍偏一点就可能导致针尾断掉,钢针报废。打出针孔后还要精细打磨,以使针孔光滑,不致断线。这是耐心与细心的考验。”
为了熟练掌握打孔技巧,裴向南半年时间里用坏了30多个铳,报废的钢针也有近千枚,手指被扎出血更是时常发生的事。回想当年学艺的艰难,裴向南记忆犹新。
小钢针见大精神
在学习制针的过程中,裴向南不仅掌握了制针技艺,更从中体会到裴家祖辈的勤奋、执着、细致、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品格。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裴向南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为了不让制针技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他自筹资金10万元,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手工制针展览馆”。
展览馆只有20多平方米,屋中摆放了许多裴向南收集的炼铁及制针工具和资料,四周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九州针都”的发展历史及手工制针的程序步骤。遥想当年的大阳镇,举家上阵,昼夜不歇,锤敲钻磨,靠着小小的钢针,带来了滚滚财富。《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录了德国实业家李希霍芬在同治九年来大阳时的惊叹:“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直到鸦片战争后,外国机械钢针倾销到中国市场,兴盛长达3个多世纪的大阳手工制针业受到重创,从此逐步走向衰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世易时移,如今的大阳镇只有裴向南等六七名老匠人了解手工制针的流程,制针人的后代们愿意学习制针者甚少,制针技艺濒临失传。目前,随着大阳古镇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大阳手工制针技艺将作为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展示。
裴向南介绍:“从生产的角度说,手工制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它还应该受到保护和传承。我办展览馆展示古法制针技艺,既是让人们了解大阳曾经有过的制针技艺和辉煌历史,更想让人们从一枚小小钢针的制作过程中领略到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并使之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白英 文/图
(原标题:最后的古法手工制针人)
上一篇:消失的手工金属雕刻与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