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议新时期佛山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光明网佛山5月20日电(记者雷爱侠通讯员张海)5月18至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佛山日报社执行承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协办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课题组佛山会议暨“非遗新时代—佛山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对话”活动在佛山举行。
5月18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李莉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江湾校区基础楼一楼报告厅进行一场《论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讲座。该讲座也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庆六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暨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名家学术讲座”第三讲。
方李莉的在报告中提到:非遗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已从梳理、保护、记录的第一层级,确定传承人进行传承的第二层级,进入到第三层级,即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的集体创新驱动,不仅让艺术家个体、科学家个体、文学家个体产生新的创造力,甚至可以带动一个地域、一个群体进行集体性创新。手工艺正在复兴,不是在一个地方,是在多个地方;手艺人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手工艺的复兴构成了中国新的生活样态,这种生活样态引领了新的流行时尚,复兴中华文化正当时。中国文化要在全球化空间中争取话语权,就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原创性,而这种原创性就是在传统文化中找资源。
5月19日上午,方李莉与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无锡太湖学院以及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的专家进行“社会转型时期的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课题会议。该课题是方李莉教授主持的文化部国家重点课题,课题选取12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子课题,探讨后工业时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其中佛山的子课题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香云纱变迁》《社会转型时期的石湾陶发展》。
方李莉老师认为:“人类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而这样革命也许是缘起于我们的生活革命,以及人的衣食住行的艺术化,符号化,象征化,而这所有的一切,传统工艺都在参与其中。”她说:“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也许是人类文化的又一次演替,在这一演替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成为了新文化生长的有机质、孢子和种子,因此,传统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新的生态文明中,人们将重新认识我们的母体文化,而蕴含在传统文明中的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文明、狩猎采集文明等,将会给予新的生态文明以许多启示。这些启示也可以将其认识为文化演替过程中的有机质、孢子和种子。”
19日下午还举行“非遗新时代—佛山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对话”活动,课题组成员将与佛山非遗传承人展开对话,共同探讨社会转型时期佛山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参加对话的佛山非遗传承人有石湾陶塑技艺市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香云纱染整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梁珠嫡传弟子梁学智、南海藤编市级传承人吕永均。
会议期间,方李莉所长授予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中国艺术人类学观察站”牌匾。近年来,佛山市艺术院与艺术人类研究学所合作了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和重大活动。观察站以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优势,关注佛山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现象,参与佛山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工作,将其纳入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研讨,并提供可靠类比资料与必要的理论支持。大会还安排了实地考察,专家们对佛山香云纱、石湾陶艺、粤绣等进行考察,建言献策,促进佛山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