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月琴:让传统手工旗袍重获新生
很多人刚听说季月琴是一位“做旗袍的师傅”,都以为她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慕名而来的顾客来到店里,往往要找上好大一圈,半信半疑地观察一会儿,才肯相信眼前这个年轻的姑娘就是这家“平子坊”的创始人。很多客人后来都和她成为了朋友,叫她“小平”。
【南京最美女性·人物档案】
姓名:季月琴
性别:女
年龄:1982年出生
职业:南京市平子坊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很多人刚听说季月琴是一位“做旗袍的师傅”,都以为她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慕名而来的顾客来到店里,往往要找上好大一圈,半信半疑地观察一会儿,才肯相信眼前这个年轻的姑娘就是这家“平子坊”的创始人。很多客人后来都和她成为了朋友,叫她“小平”。
季月琴
传承:世代制袍人
季月琴家族的制袍事业可以追溯到祖辈。上个世纪,她祖父辈的旗袍铺子主要开在上海。村里穷,制袍师傅们一个带一个,在上海形成了一个制袍的帮派。近些年,思乡的他们回到了老家泰州继续制袍。
虽然生在这样一个制袍世家里,然而季月琴一开始对这项事业并不感兴趣。长大后,她机缘巧合地考进一个服装专业,也依然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而是在几年之后进入一家国营企业成为市场部的高管。
“本以为会一直过着这样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呢。”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季月琴笑着说,“但是又觉得那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有点难以忍受。”
人生的转折点很快到来了。
有一年过年,大家族在一起聚餐时,季月琴的姑姑说起自己的制袍生意,语气中透露出无奈——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会找她手工制作旗袍的人越来越少了。说着,姑姑从行李箱中取出了一件自己正在制作的旗袍。
经过上百道工序制作的手工旗袍把季月琴看呆了,看过之后,她忍不住想这样精美的衣服,为什么会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呢?
已经有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的季月琴动起了脑筋。如果运用自己营销的能力,让这样的手工旗袍的魅力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就能一边打开销量,一边使手工艺得以传承了吗?
说干就干,她就这样毅然辞去了国企的工作,一头扎进了旗袍的汪洋大海。
坚持:让传统工艺在指尖复活
季月琴的本意是要用自己的营销经验打开手工旗袍的市场,没想到的是,越了解旗袍,她越是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了,少得不足以说服客户接受旗袍文化。
她索性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旗袍。虽然性格活泼好动,但她一旦坐下来做起手工活,一口气在工作台上裁裁剪剪一整天,也是毫不含糊。
工作中的季月琴
“一直到自己上手做了,才知道不像看上去那么轻松。有一次,我绗了一整天,也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季月琴指着墙上的一件衣服,详细地描述着做衣服的每一道工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后,她还把从前做质检的经验带了进来,尽量精化各方面的制作细节。比如要求老师傅们改变现有的一寸9针的标准,变更为一寸14~18针。“现代人的动作幅度、活动频率都跟以前的人有区别,按照从前的标准,衣服会穿着穿着就变形了。”花了很久的时间,季月琴才说服了老师傅们适应自己的标准。
然而,季月琴并不满足于做出基础款的旗袍。在研究旗袍文化的过程中,她对那些花样繁多的制衣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当她拿着搜集到的信息、图样去请教师傅们,他们都连连摇头,说自己也只是当学徒的时候听师傅说过,但由于工艺太复杂,早已失传了。
季月琴不想轻易放弃。有一次,她在书上看到了一种叫做“雕花”的工艺,她心痒痒地想将它复原出来,但遍寻不见相关的描述。跟工作室里的师傅试了无数遍,也没有成功。她只好暂时搁置了这个念头。
皇天不负有心人,没过几天,季月琴去杭州找师傅办事,闲暇之余去博物馆参观,结果当时正巧在展出古代服饰,一看之下,季月琴自己也惊呆了——第一件展品上,就有她要找的“雕花”工艺。趴在玻璃上观察了半天有了灵感之后,她马上给工作室的师傅打电话,两个人又试了几次,终于完美地将这项工艺复原了。过了好一阵子,季月琴才在一份文献资料中得知,这项工艺原名“挖云”。
到目前为止,季月琴还带领工作室成功复制出了近十项近乎消失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完成了近50%的清末至民初整个的旗袍发展史服装的复制。其中复制出的老工艺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们共享,并运用在现代实用服装中。
未来:要做中国最懂旗袍的人
季月琴从小就是个充满好奇心和热情的人。投身制袍事业之后,她便对旗袍的面料、工艺、配件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顾这些年的历程,她笑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坑”。
在制袍之外,季月琴常常去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探寻能够运用在旗袍上的工艺、原料。有一次,她又在一个布料城里乱逛,想找一些老料子,复刻一件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但走来走去也没有看到中意的布料。她逛到一个摊位前,跟一位老大爷攀谈起来,对方发现她对布料很内行,又是很诚恳地想把旗袍做出来,便指点她去不远处一家藏在居民楼里的小布料店里去寻。季月琴跟着老大爷的指点,在老旧的居民区里钻了半天,还真的让她找到这样一家小小的店,又在茫茫布海里翻出一卷旧旧的布来,满心欢喜地买下了。
还有一次,机缘巧合下季月琴得知在北京有一位资深藏家,收藏了很多保存完好的清朝皇宫及达官贵人们留下的衣物。几经周折,她联系上这位老先生,可被对方拒绝了——藏家都不愿意轻易让人看自己的藏品,她很理解,可是实在不愿放弃难得的机会。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她一直跟老先生保持着联系。也许是这样的执着感动了老先生,让他终于松了口,允许季月琴去看一看两件清朝衣物。当时季月琴正在深圳出差,忙完手头的事情,晚上立即买了飞往北京的机票,到达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清晨,她只简单地洗漱一番,马上赶去看自己心心念念的藏品了。
季月琴在“平子坊”
面对当下打着“手工旗袍”的旗号,质量参差不齐的市场,季月琴的心态很平和。“我没办法去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能做的只是坚持做我心中的旗袍。”不愿减少工序、坚持复原传统工艺、每件旗袍都使用昂贵的原料……很多人都劝季月琴,这样是没办法在快节奏的市场里挣到钱的。
但一直有一个信念在季月琴心中,鼓舞着她在手工制袍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将旗袍文化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做最懂旗袍的人。
上一篇:厉害!学生纯手工打造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