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南京第三届传统手工艺冬令营闭营

2018-11-07 05:53    人气:

  

南京第三届传统手工艺冬令营闭营

  小记者手持亲手制作的兔子灯与曹红合影。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2月9日,由南京日报与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京日报小记者传统手工艺冬令营”顺利闭营。冬令营期间,近百名小记者跟着省、市两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脚步,走进非遗文化的世界,体验了秦淮灯彩、金陵竹刻、南京剪纸、南京泥人四项传统手工艺项目,收获满满。

  学做灯彩,喜乐迎元宵

  秦淮灯彩甲天下。冬令营首日,小记者们跟着市级非遗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名人曹红学习制作兔灯,用一盏盏亲手制作的秦淮灯彩迎接元宵节。

  “先在骨架的正反两面涂上胶水,将布料拉紧粘在骨架上,再剪去多余的部分……”曹红一边讲解制作要领,一边示范。看着曹红简单几下就做好了兔灯金色的身体,小记者们也跃跃欲试。可真正轮到自己动手的时候,孩子们却遇到了各种困难,布料粘不紧、剪刀被胶水粘住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曹红及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历经“千辛万苦”,耗时一个半小时,做出一盏盏金色兔灯。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小记者褚子睿不禁感慨:“没想到做一盏花灯那么难,秦淮灯彩的传承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为了减小难度,我事先准备好兔灯的骨架,只需要孩子们糊上布料即可。希望他们在此过程中感悟手工艺人的不易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曹红说。

  小小剪刀,剪出金陵文化

  

南京第三届传统手工艺冬令营闭营

  学习剪纸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剪纸是南京“工艺三宝”之一,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镂空艺术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

  冬令营里,市级非遗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钧花费了大量时间给小记者们讲解关于南京剪纸的历史文化。“南京剪纸的纹样以花鸟鱼虫为主,最早常常被作为衣服、鞋子的纹样,而北方剪纸则常常被作为窗花使用。这是南、北方剪纸的明显差别。” 张钧拿出一套十二生肖剪纸作品,“这是我父亲、省级非遗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设计的,曾在两届春节联欢晚会上被作为背景图。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剪纸作品有什么特点?”复兴小学的小记者李雅欣眼疾手快,抢答道:“这些图案都是不对称的。”“非常正确,不对称正是南京剪纸的又一特点。”

  到了小记者们最期待的动手环节。张钧示范、讲解了剪刀的使用技巧、如何剪出漂亮的窗花。不多久,孩子们的巧手之下,就出现一张张图案各不相同的红色窗花,将整个活动室装点得格外喜庆。张钧说:“我之所以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南京剪纸的历史文化,是希望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剪纸的乐趣,更能深刻地了解南京剪纸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艺术。”

  妙趣横生,泥塑创作真精彩

  

南京第三届传统手工艺冬令营闭营

学习泥塑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冬令营最后一天,小记者在南京市级非遗南京泥人代表性传承人朱敬伟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泥塑课。

  “现在是早春时节,我教大家做一只报春五彩鸟,希望你们在春天里朝气蓬勃。”朱敬伟拿出彩泥,教大家制作小鸟的身体。“先将彩泥均匀混合搓成一个大圆球,再捏成胡萝卜的形状,粗的一头向里收紧,细的一头推成斜角捏出烟斗的造型。”话语刚落,朱敬伟又给小鸟捏出一对彩色的翅膀,点上黑眼睛,再加一抹朱红的小嘴,一只栩栩如生的五彩鸟就诞生了。

  依照朱敬伟的方法,小记者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地捏起来。没一会儿,大小各异的小鸟就出现在孩子们的桌上。小记者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小鸟造型,纷纷设计道具,让作品更加有趣,有的小鸟叼着花朵,有的小鸟栖息在彩色的巢里,还有的小鸟戴上了温暖的帽子。不少孩子还创作出汉堡、棒棒糖、睡莲等作品。朱敬伟说:“泥塑的创作可以随心出发,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记者们真是太棒了!”

  以刀代笔,竹板也能“七十二变”

  一块竹板、几把刻刀,铸就了“寸竹寸金”的金陵“留青竹刻”。这项古老的技法从明清时期起,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兴起,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冬令营第二天,省级非遗金陵竹刻代表性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赵荣来到孩子们身边,手把手教小记者学习竹刻技法。

  什么是留青竹刻呢?“竹子的表面有一层青皮。在竹板上雕刻好图案,刮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青皮下面的竹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叫留青竹刻。通过对竹青的全留、不留、多留或少留,让创作出来的作品富有层次感。”考虑到小记者年纪较小,力量不够,赵荣让孩子们依次上前,手把手教他们运刀技巧:“左手握板,右手持刀,先用切刀沿画好的图案勾勒出线条,然后用铲刀将图案外的竹青铲掉。”只刻了几下,便有小记者就大喊吃力:“铲底时要用好大的力才能推动铲刀。用力小了推不动,用力大了,一不小心就破坏了图案。”赵荣笑着说:“勾线、铲底都是基本功,可不是那么容易学的。光是切刀这一个基本功,就要学5年呢!”

  别看只是一块小小的竹板,在小记者们的努力下也有“七十二变”:十二生肖、花鸟虫鱼,风景人物……凡是能想到的皆能入画。赵荣还告诉小记者们:“竹刻、根雕一类的作品,最讲究把玩。时间愈久,竹肌颜色愈深,最后会呈现极富光泽的琥珀色。这时作品的层次感就更加明显,作品也会越发漂亮。”(南京日报记者 毛琪 孙红雨 黄隽)

上一篇:南京小伙高中毕业继祖辈手艺做麦芽糖画 月入两万多

下一篇:当旧钱包遇上南京非遗 传统手工艺展现别样魅力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