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中国手工坊:“绣”出一条别样文创路

2018-12-27 10:02    人气:

  贵州黔东南深山里72岁的潘玉珍老人,两年前被聘请到北京依文·中国手工坊工作,目前月收入近2万元,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依文看中的是老人家有一手绝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因为刺绣,依文也“绣”出了一条别样的文创路。

  15年前,依文集团设计师团队到贵州一带采风,见到当地绣娘精湛的绣艺和栩栩如生的作品时,他们爱不释手,但同时也发现,这门传承了几千年的刺绣技艺因不能养家糊口正濒临失传。

  “当时绣娘们家庭年收入仅五六百元,这么好的手艺却换不来饭吃。”直觉告诉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这是块宝贝,值得投入,得帮帮他们。因此依文·中国手工坊应运而生。

  十五年来,依文设计师穿梭在城市与大山之间,一年行走4万多公里,挨家挨户寻找绣娘、收集纹样,一个村一个村建博物馆,打造工坊。希望千年刺绣技艺快点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深山里的绣娘富起来。

  但往往事与愿违。依文的倾心投入还是抵不住大山外面经济潮涌的诱惑,“隔了一年再去,有的改卖水果,有的外出打工。”夏华说,她曾因找不到更好的商业模式焦躁、痛哭。

  没想到共享经济成了突破口,多年的积淀如今喷薄而发。

  近年来,依文将绣样进行整理提炼,打造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4000余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8000多位深山绣娘信息,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线上数据库。

  来自全球各国的设计师、品牌都能从数据库中查阅绣娘的技艺“身份证”、订购绣样。在设计师的提炼和加工下,绣娘手里的刺绣逐渐成为世界时尚元素,被用到服装、家居、饰品、箱包、笔记本、手机壳等领域,畅销全球。

  “某种程度上,我们变成了‘滴滴’,将供需双方对接,提供服务。”夏华说,目前,数据库集合数千位绣娘和纹样,已有200多名绣娘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绣娘们的月收入也超过千元,有的可达万元。

  去年7月,受国家文化部邀请,中国手工坊在恭王府举办了一场名为“永不遗失的绣梦”的主题秀,没想到一举惊艳全国。接着12月,绣娘们又应邀飞往英国伦敦,参加“第五次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这次绣娘们又火遍英伦。

  中国手工坊这一15年前的尝试,在成就企业的同时,不成想到今天成了中国实现“全民脱贫”道路上一个创新样本。

  像依文·中国手工坊这样的文创企业在丰台区还有很多。近年来,丰台区推出《丰台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实施首都文化传承工程扶持计划。重点挖掘南苑文化,以金中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一街一厂、卢沟桥宛平城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京剧为主的戏曲文化等。

上一篇:让手工创意文化与出版相融

下一篇:新疆和硕县乃仁克尔乡开展手工刺绣暨手工制作大赛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