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展览开展 八件中国文物回国“省亲”

2017-03-13 17:51    人气:

昨天(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开幕。展览自今日起至5月31日向观众开放,票价50元。这百件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讲述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的世界历史。中方展出的第101件展品昨日也揭晓——2001年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其中,“入世槌”正是北京晚报记者当年从多哈背回来的。

百件展品横跨五大洲纵贯两百万年

“大英展”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合作项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由于广播节目在英国广受好评,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大英博物馆又与企鹅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在此书基础上,大英博物馆经过对文物进行调整后,推出了同名的展览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巡展。中国大陆是“大英展”世界巡回展览的重要一站。除了今年3月至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外,6月至9月该展览将移师上海博物馆。

“大英展”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世界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

八件中国文物回国“省亲”

展览共分九个单元,包括:序言、开端(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变革与适应(公元900—1550年)、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00件展品中,最受中国观众关注的,要数8件回家“省亲”的中国文物。良渚文化玉琮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礼器;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刻有铭文,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重要实物资料;商周时期的镈是当时祭祀仪式的重要乐器;东汉青瓷六博俑栩栩如生,表现了流行在春秋至秦汉时期的古代掷采行棋角胜的博戏;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让人们一窥唐代官僚系统与墓葬机制的复杂性;元代的青花瓷盘和龙首双耳瓶让观众一睹青花绘画艺术的顶峰之作;还有一个2010年“出生于”中国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

国产太阳能灯当选最后一件展品

展览以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开篇”,引人入胜。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

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展览以一件2010年生产于中国深圳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收官”。

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认为这件展品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与环境、能源、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虽然太阳能板既小巧又造价低廉,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晚报记者背回的“入世槌”成中方代表文物

这一展览每到一处,总要“虚席”留出第101件展品由在展国家提供,展示展览所在地文化特征的代表性文物。在昨天的开幕仪式上,神秘的“第101件”终于揭开谜底——由国博提供的2001年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一组三件套)。

中方策展人闫志表示,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创始国,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2001年重返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这件“入世槌”2001年由北京晚报记者郭强、侯振威从多哈带回国,并由京报集团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前身)的。多哈时间2001年11月10日18时38分,随着大会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手中木槌落下,中国入世一槌定音。12日9时30分,就在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后的第一天,京报集团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集团领导将“入世槌”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博馆长夏燕月接受了捐赠。夏馆长说,“入世槌”是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刻的见证物,是一件重要的国家级文物。

在大英博物馆来京办展之际,“入世槌”又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中。与它暌违16载的郭强非常意外,“‘入世槌’作为第101件展品出现在‘大英展’上真是没想到。”

上一篇:"逆全球化"浊浪滔天 中国国际皮革展览会拥抱自由贸易

下一篇:2017郑州集成家居及移门展会今日盛大开幕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