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文化日展览在清华艺术博物馆开幕
作为“白俄罗斯文化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 “非线性现实—白俄罗斯现代版画、水彩、素描作品展”今天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开幕式。该展同时也是第十七届“相约北京”艺术节框架内的重要活动。
展览展示了白俄罗斯艺术从现实语言到形式造型语言的过渡,新技术的使用及多元化的主题。参展的39位艺术家来自不同时代,涵盖白俄罗斯著名艺术院校的奠基人到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结合白俄罗斯独特的传统、民间图案和实践方法,打破传统的线性思维和线性逻辑关系,形成一种风格迥异的“非线性”现实,为观者带来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世界。
展览中所展示的版画、水彩和素描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诸多技法奥秘,艺术家们运用蚀刻、凹版腐蚀、金属雕刻、干刻等技术,成功地创作出油毡版画、石印版画、丝印版画、水彩画等。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还充满着构图、空间和色彩的实验性,在表现民族历史的同时也激烈地讨论着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充满着对现代世界和人的期望。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白俄罗斯艺术家在全球文化领域进行哲学探索的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始终秉承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的精神,践行“古典与现代并重”及“国际化”的展览策略。有别于艺术博物馆之前举办的西方艺术大展,此次展览聚焦东欧的白俄罗斯艺术,不仅见证了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间的交流,同时也建立了艺术博物馆更广范围的国际对话。
据悉,中国与白俄罗斯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两国双边关系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到2015年,双方已连续10次成功互办文化日,选派优秀艺术团组前往对方国,举办专场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展示本国传统艺术精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受到两国各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今年的“白俄罗斯文化日”活动还包括5月30日和5月31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白俄罗斯国立模范大剧院芭蕾舞团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展览阐述 (摘自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现代艺术中心主任娜塔莉亚·夏兰戈维奇)就展现一个国家的美和民族的灵魂而言,没有谁比艺术家更有发言权。“非线性现实——白俄罗斯现代版画、水彩、素描作品展”将带领观者进一步探索白俄罗斯的艺术。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出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思维和线性逻辑关系,进而呈现出一种风格迥异的“非线性”现实,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自由探索的艺术世界。“非线性”代表了不确定、差异性和多样化的艺术表征。观者可以从这些画作中看到白俄罗斯艺术家的“非线性”取向。
展览的展品为白俄罗斯国家当代艺术中心所收藏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学生和毕业生的作品。此外,展览还联合了明斯克和白俄罗斯其他地区的艺术作品,以及白俄罗斯艺术家协会的成员和一些年轻艺术家。参展艺术家涵盖白俄罗斯著名艺术院校的奠基人到毕业不久的学生,如白俄罗斯的艺术大家阿伦·卡什古列维奇、瓦西里·夏兰戈维奇,白俄罗斯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弗拉基米尔·萨维奇、瓦列里·斯拉乌克,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奖获得者帕维尔·达达尔尼科夫。他们展现了白俄罗斯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学院风格,及其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放飞的想象力,将白俄罗斯独特的传统、民间图案和实践方法结合起来。
白俄罗斯的艺术学院有着悠久的传统,其革新发展与手稿及印刷书籍的历史紧密相连。1953年,白俄罗斯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今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成立了美术系。1959年,该学院输出了第一批人才。自创立之日起,美术系共培养了300多位架上绘画及书籍绘制艺术家,他们荣获了众多白俄罗斯国内及国际权威奖项。这并非偶然——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精妙的点线技法与视觉和造型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展览揭示了从现实语言到形式造型语言的过渡,新技术的使用及多元化的主题。参展的39位艺术家运用蚀刻、凹版腐蚀、金属雕刻、干刻等技术,成功地创作出油毡版画、石印版画、丝印版画、水彩画等。他们的作品多为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分析,并擅用隐喻和象征 ——追求与白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和谐统一。他们在创作形象时巧妙娴熟地运用造型语言,如尤里·亚科韦恩科、瓦列里·斯拉乌卡、瓦西里·巴诺威、弗拉基米尔·维希纳维斯基、谢尔盖·巴伦科、尤里·阿里谢耶维奇的作品。如今,白俄罗斯的学院在重新思考20世纪80、90年代的民族遗产和学院传统,前所未有地追求创作实践上的革新。
展览中所展示的版画、水彩和素描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诸多技法奥秘,如阿伦·卡什古列维奇的蚀刻技法,瓦西里·夏兰戈维奇和弗拉基米尔·普罗维多西恩的彩色雕刻技法,维克多·季霍诺夫的丝印技法,君士坦丁·谢利哈诺夫、塔蒂亚娜·拉季维尔科、安德鲁·亚拉希维奇、费奥多尔·舒尔每列夫的石印技法,安德鲁·巴索尔利加的凹版腐蚀技法,埃琳娜·希奇科的金属雕刻技法等。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还充满着构图、空间和色彩的实验性,如格利戈里·希特尼察、尤里·希尔科、弗拉基米尔·萨维奇、格利戈里·斯克利普尼琴科、拉里萨·茹拉沃维奇、瓦伦蒂娜·西多罗娃、帕维尔·达达尔尼科夫、尼古拉·科勒沃的作品。
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具有自反性且内容深刻,表达出艺术家对现代世界和人的期望。在白俄罗斯的艺术中,白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艺术表现的重要主题,其中也激烈地讨论着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白俄罗斯艺术家在全球文化领域进行哲学探索的坚实基础。
来源:北京晚报/阎彤
作为“白俄罗斯文化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 “非线性现实—白俄罗斯现代版画、水彩、素描作品展”今天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开幕式。该展同时也是第十七届“相约北京”艺术节框架内的重要活动。
展览展示了白俄罗斯艺术从现实语言到形式造型语言的过渡,新技术的使用及多元化的主题。参展的39位艺术家来自不同时代,涵盖白俄罗斯著名艺术院校的奠基人到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结合白俄罗斯独特的传统、民间图案和实践方法,打破传统的线性思维和线性逻辑关系,形成一种风格迥异的“非线性”现实,为观者带来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世界。
展览中所展示的版画、水彩和素描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诸多技法奥秘,艺术家们运用蚀刻、凹版腐蚀、金属雕刻、干刻等技术,成功地创作出油毡版画、石印版画、丝印版画、水彩画等。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还充满着构图、空间和色彩的实验性,在表现民族历史的同时也激烈地讨论着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充满着对现代世界和人的期望。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白俄罗斯艺术家在全球文化领域进行哲学探索的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始终秉承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的精神,践行“古典与现代并重”及“国际化”的展览策略。有别于艺术博物馆之前举办的西方艺术大展,此次展览聚焦东欧的白俄罗斯艺术,不仅见证了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间的交流,同时也建立了艺术博物馆更广范围的国际对话。
据悉,中国与白俄罗斯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两国双边关系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到2015年,双方已连续10次成功互办文化日,选派优秀艺术团组前往对方国,举办专场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展示本国传统艺术精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受到两国各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今年的“白俄罗斯文化日”活动还包括5月30日和5月31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白俄罗斯国立模范大剧院芭蕾舞团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展览阐述 (摘自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现代艺术中心主任娜塔莉亚·夏兰戈维奇)就展现一个国家的美和民族的灵魂而言,没有谁比艺术家更有发言权。“非线性现实——白俄罗斯现代版画、水彩、素描作品展”将带领观者进一步探索白俄罗斯的艺术。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出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思维和线性逻辑关系,进而呈现出一种风格迥异的“非线性”现实,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自由探索的艺术世界。“非线性”代表了不确定、差异性和多样化的艺术表征。观者可以从这些画作中看到白俄罗斯艺术家的“非线性”取向。
展览的展品为白俄罗斯国家当代艺术中心所收藏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学生和毕业生的作品。此外,展览还联合了明斯克和白俄罗斯其他地区的艺术作品,以及白俄罗斯艺术家协会的成员和一些年轻艺术家。参展艺术家涵盖白俄罗斯著名艺术院校的奠基人到毕业不久的学生,如白俄罗斯的艺术大家阿伦·卡什古列维奇、瓦西里·夏兰戈维奇,白俄罗斯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弗拉基米尔·萨维奇、瓦列里·斯拉乌克,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奖获得者帕维尔·达达尔尼科夫。他们展现了白俄罗斯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学院风格,及其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放飞的想象力,将白俄罗斯独特的传统、民间图案和实践方法结合起来。
白俄罗斯的艺术学院有着悠久的传统,其革新发展与手稿及印刷书籍的历史紧密相连。1953年,白俄罗斯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今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成立了美术系。1959年,该学院输出了第一批人才。自创立之日起,美术系共培养了300多位架上绘画及书籍绘制艺术家,他们荣获了众多白俄罗斯国内及国际权威奖项。这并非偶然——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精妙的点线技法与视觉和造型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展览揭示了从现实语言到形式造型语言的过渡,新技术的使用及多元化的主题。参展的39位艺术家运用蚀刻、凹版腐蚀、金属雕刻、干刻等技术,成功地创作出油毡版画、石印版画、丝印版画、水彩画等。他们的作品多为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分析,并擅用隐喻和象征 ——追求与白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和谐统一。他们在创作形象时巧妙娴熟地运用造型语言,如尤里·亚科韦恩科、瓦列里·斯拉乌卡、瓦西里·巴诺威、弗拉基米尔·维希纳维斯基、谢尔盖·巴伦科、尤里·阿里谢耶维奇的作品。如今,白俄罗斯的学院在重新思考20世纪80、90年代的民族遗产和学院传统,前所未有地追求创作实践上的革新。
展览中所展示的版画、水彩和素描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诸多技法奥秘,如阿伦·卡什古列维奇的蚀刻技法,瓦西里·夏兰戈维奇和弗拉基米尔·普罗维多西恩的彩色雕刻技法,维克多·季霍诺夫的丝印技法,君士坦丁·谢利哈诺夫、塔蒂亚娜·拉季维尔科、安德鲁·亚拉希维奇、费奥多尔·舒尔每列夫的石印技法,安德鲁·巴索尔利加的凹版腐蚀技法,埃琳娜·希奇科的金属雕刻技法等。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还充满着构图、空间和色彩的实验性,如格利戈里·希特尼察、尤里·希尔科、弗拉基米尔·萨维奇、格利戈里·斯克利普尼琴科、拉里萨·茹拉沃维奇、瓦伦蒂娜·西多罗娃、帕维尔·达达尔尼科夫、尼古拉·科勒沃的作品。
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具有自反性且内容深刻,表达出艺术家对现代世界和人的期望。在白俄罗斯的艺术中,白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艺术表现的重要主题,其中也激烈地讨论着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白俄罗斯艺术家在全球文化领域进行哲学探索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