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央美院2017本科毕业展 天涯艺术886期
有料的天涯艺术 更补的传媒联盟 终端的投资伙伴
祝2017届本科生学成感赋:
数年学习校园中,笔墨精研费苦功。
更得勤师频指导,大成再进向高嵩。
中国画学院院长 陈平
写意人物篇
刘虹麟
《束·挣》 尺寸可变 纸本水墨
作者:刘虹麟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生命在流逝,可能在等待着下一世的轮回、更好的开始,可是谁又在束缚着、囚困着?但是她注定要离去,而这番徒劳的拉锯战是否还有意义?是给予病者的解救还是束缚?困与挣,终究逃不过命数。我记得,最后几天在医院见到姥姥的样子很心痛,无数个管子带着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药、剂插在她的手上、胳膊上、脚上、头上……姥姥一天中也就清醒短短几个小时,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我仿佛感到她想要向外挣脱,但困住她的,究竟是病痛、还是管子里的“救命药”……我画姥姥,并不是简单的诉说着她一人,仿佛就是多年后的自己,或是你,是我们很多人……
赵岳
《态》 185cm×275cm纸本水墨
作者:赵岳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通过人体的局部和器官来表现、探讨人的状态一直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最终的创作我选择以多幅“手”的组合来呈现。将手作为创作对象,一方面在于手是我们感知外界、彼此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又是人体最富有表情的器官。手本身及其各种姿态也因在生活中具有种种象征、指示意义而显得不再简单,如手相以及宗教艺术中的不同手势。另一方面,手与人的内在联系又往往会被忽略。我们会将目光聚焦在别人的表情和眼神上,以示图揣测其心理活动。而表情是可以驾驭的,不使心意暴露。我们强颜欢笑或故作镇定,时刻掩饰自己的目光,却忘了双手。观察手的一举一动,就是人内心直接、细微的体现。手流露人的内在与心性,画手亦是画人,通过不同姿态,狰狞或紧张,最终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和精神状态是我的初衷所在。
王桥
《这里的世界》 196cm×138cm 纸本水墨
作者:王桥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繁杂混沌的现代社会里,常常看不清一些真正的东西,想通过画面传达一丝平静,湘西有这样一方净土,这里的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仿佛是现代社会的“桃花源”,在这样的地方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使我们可以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存在的状态,思考未来的方向。在画面形式上尽力追求传统方式与现代图像的结合,想努力脱开以往人们对于题材与主题的界定,让观者能关注画面本身,关注绘画本身,传达给观者更直接的感受。
杨亚辉
《16·大水》 200cm×180cm 纸本水墨
作者:杨亚辉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是祈求还是希望?这个画面多的是一种平稳,有人说灾难现场是杂和乱,但是,当人们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肢体动作可能会有冲动和糟乱,可他们的内心世界绝对是沉默的,沉默的看着这个世界,期盼黎明的到来,也许这才是他们内心的声音。2016年7月19日晚家乡遭遇大洪水,正在睡梦中的我们被外面的杂乱吵醒,无助的眼神传达的是一种焦虑、无助,我在画面里将单一的颜色搭配起来,慢慢的我觉得还可以加、还可以加,以此来发泄我自己的恐惧、内心不安。
路舒涵
《没有悲欢的姿势》 200cm×200cm纸本水墨
作者:路舒涵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一群在异乡漂泊的人,一群执着而坚强的人,一群不停行走的人。是他们,亦或是我们。画面中人被放置在复杂或朦胧的背景中,错构的表现形态展示着非常态的社会现象。将不同物象得不同空间置与同一空间,想要抓住一些精神性的、超自然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最后实现画面的视觉节奏和心理空间。我们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希望找到一座桥梁,引导我从“可视的”走向“不可视的”。背景用一些重墨传达一种状态,画面中大胆使用了一些纯色,给黑暗带来一些希望和梦想。
李翰林
《自慰者》 60cm×175cm×9纸本水墨
作者:李翰林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自慰者。
自慰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渴望那种快感的释放,以自慰的方式愉悦自我;有时,我们为了填补空虚,以自慰的方式满足自我;有时,我们为了掩盖痛苦,以自慰的方式欺骗、麻痹自我。慢慢地,自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用来满足一切生理和心理需求。再后来,我们仿佛爱上了那种自慰的感觉,开始把自慰当成一种习惯。这时候,那些对自我的欺骗、愉悦和满足让我们开始变得是非不分、失去理智、自欺欺人,自己好似都已不属于自己。到头来,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自慰的意义是什么?你还要继续做个自慰者吗?
董佳媛
《迷惶》 120cm×190cm皮纸综合材料
作者:董佳媛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迷惶》局部
《迷惶》局部
作品简介:
人们总是想要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认知,会渴望得到安全感,渴望被接纳,被尊重,被爱。当满足了生存和繁衍的欲望之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欲望——名利、享乐、权力、猎奇、占有……你可还记得没有妆容鲜衣于身的自己是如何模样么?可还清楚的知晓自己是为何而活?嘴角的微笑是真是假?拥有的一切是否给你带来了幸福之感?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能给自己带来最真心的笑容的事物是什么。我们纵使在欲望中沉浮,也莫要在其中惶然迷失。
李思祺
《个人内心》 160cm×160cm丙烯、墨、国画颜料
作者:李思祺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个人内心》 局部
《个人内心》 局部
作品简介:
这四张画儿里包含很多内容。这四张画儿里基本都包含着每个人的原始欲望。可是原始愿望包括挫折或埋在心里的秘密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纽带,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包含着从未表达过的内心,因被别人所吸引而无法确切认知自己。这些画展现出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好似被同化一般从人脸便看出其性格。那是包含着将自己的思想埋藏起来,按着他人想法去做,自然而然地被他人同化。本人要表达时时刻刻有着不同想法的人或者将自己的内心埋在心里的人。
赵海粟
《尘埃》 200cm×250cm纸本水墨
作者:赵海粟
指导教师:王晓辉、李洋、刘庆和、林彬、廖勤、邸超
作品简介:
天然的亲切感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很少遇到障碍,但在所呈现的效果上不得不面对技法语言问题。前一年的时间里集中实验着丙烯白颜料对水墨的介入。加上自己对新表主义的偏爱,方向上有很多与以往自己相悖相斥的地方,逻辑不通、审美冲突是常见之事,材料之间不协调造成的失控也经常发生。或许此时的我正好经历着这个尴尬的针锋交恶时期。还好,怎样都不关乎对和错。即便这次仍然做不到。况且艺术本身就是一条没有结果的路,何必耿耿于怀,过程本身就是演绎,横涂竖抹,人也罢、物也罢,不过梦幻泡影。当一切尘埃落定,灵魂是否能如尘埃一样轻扬自在!
工笔人物篇
戴依婷
《童话镇》50cm×100cm×4 绢本设色
作者:戴依婷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童话镇》局部
作品简介: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充满幻想的角落,童话编织出的美好幻想分割现实与理想,成为短暂脱离现实的避风港。灰姑娘拥有水晶鞋和南瓜马车,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小人鱼化为泡沫如夏花绚烂,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永远……生活难免有迷失和不堪,愿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如童话故事般有始有终,勇气与希望一直都在,不曾消亡。
马蝶
《宫娥》140cm×106.5cm 绢本设色
作者:马蝶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博物馆里的宫娥服作为展品,接受着无数接受者。展柜的特性导致展品空间与接受者空间的并置,重叠。不同人不同解读,不同视点。福柯解读《宫娥》是不可见性决定可见性,隐匿的东西决定显现的东西,毕加索、达利则重构《宫娥》,我并置宫娥服所代表的展品和接受者的空间…… 展品作为召唤结构需要接受者的参与,当你站在画前,你就是其中一部分,这时,你会“看见”什么?
张锦源
《住在衣服里的人》195cm×62cm×3 纸本重彩、综合材料
作者:张锦源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住在衣服里的人》局部
《住在衣服里的人》局部
作品简介:
关于衣服:张爱玲有一句话:我们个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人穿着衣服——他们不断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衣服作为我们肉身外包裹的表象,也作为一个承载生活的载体。关于转印:到底是社交新闻、广告、品牌、流行音乐对人的影响大,还是博物馆对人的影响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复制粘贴的时代中,将身边的广告新闻等转印入衣,人们 便这样住进了自己的外壳中。
高磊
《星期二的下午茶 》 113.5cm×171cm纸本设色
作者:高磊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作品通过三个女孩儿在一起喝下午茶的场景,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画面布局上采用三角形构图来增加稳定均衡感,并通过大量的灰色调来营造出舒适、安逸,优雅的氛围。
梁彦
《我与我》 256cm×170cm(外框) 185cm×128cm(画心) 绢本、纸本
作者:梁彦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这张画面采用横构图表现一个女孩的三种状态。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人物分别是这个女孩与她背后的影子。影子代表的是另一个她,也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当下社会中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奔波为身外之物而忙碌却鲜少停下脚步去审视与聆听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离真正的本我越来越远。佛教中有一种修炼叫作冥想。通过倾听和感受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和潜意识链接,从而使自己内心的灵性渐渐苏醒,达到纯净平和而喜悦的妙境。纠缠的耳机线贯穿了整个画面,寓意女孩在竭尽全力静下心寻找真正的本我,与自己对话。漂浮的木偶是纯洁与初心的象征,同时也是画面形式感的需要,为画面增添了趣味性。
吴俊谕
《手的语言》 200cm×100cm(50cm×50cm×7) 绢本重彩
作者:吴俊谕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手的语言》局部
《手的语言》局部
作品简介: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人的喜怒哀乐、职业身份会通过手的习惯动作来表现。画面呈现以手为主题的局部描绘,来反映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其工作或生活状态下手的不同形态,以此来呈现另一种语言情绪的表达。
端木默宁
《灵》 99cm×88cm×279cm×88cm×2 纸本设色
作者:端木默宁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灵》局部
《灵》局部
作品简介:
以人物形象来表现动物的灵性。
潘祎铭
《古都丽景词话间,散入春风满洛城》 235cm×120cm 纸本设色
作者:潘祎铭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我的家乡古都洛阳丽景门前古城里车像流水,马像游龙,热闹非凡的夜市生活。我以站在城楼上向下俯视街道的视角,竖向长卷移动观看方式,散点透视的表达手法引领观看者欣赏。作品分为左中右三条竖屏,左右两屏是主街两边的老宅和庭院,在密密麻麻的房屋之间隐约有零星的人物在窄巷中穿行,在庭院中悠闲。全画一共91个人物,其中80个人全部集中在中屏,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卖艺围观嬉笑进食…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有故事。将洛阳古城繁荣街景以瞬间形态展现出来,充满生活中的小情趣。
陈泽文
《蓝色格子的地板》76cm×160cm 35cm×160cm 35cm×160cm 纸本设色
作者:陈泽文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蓝色格子的地板》局部
作品简介:
揣着寂寞的姿态站在城市边缘。
戴钦安
《咦!她们》190cm×150cm 纸本
作者:戴钦安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曾似轻客月下装,抚汝露华拂槛容。并非群山嵌红日,指向眉间趣更仙。她们是流畅自然的散淡姿态,她们其所以神化而超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随意自我不受拘束。她们是谁就是谁。
刘泽宏
《一轮明月耀天心》 绢本设色、金箔 185cm×50cm185cm×40cm 210cm×20cm185cm×40cm 185cm×50cm
作者:刘泽宏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一轮明月耀天心》局部
作品简介:
取般若十喻中如水中月、如镜(反写经文)意象表达诸法之空性得以观照内心;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用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来探寻平凡生活中感动心灵的人世事、情感,得重塑其表,保留其真,回归质朴本源,如此,便是对世界和自我最真实、纯粹的观照(经文取自《大品般若经》观照品)。
蔡煜桐
《送子鸟》115cm×160cm 纸本重彩 金箔
作者:蔡煜桐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大概是一个失败的送子鸟。 一个强行配锁,失败,最后胎死腹中的送子鸟。估计这辈子也就是个送子鸟。罢了。
陈李平
《虞美人》 166cm×230cm 绢本设色
作者:陈李平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作品简介: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是著名词牌之一。 “乐”亦属六艺之一,是礼乐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艺术表现永恒主题。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我愿意把她们给我不断的心灵启迪转化到笔下,以个人的,笔墨的形式建立现代文艺女性、明代壁画以及敦煌飞天之间的对话,也借喻不同季节不同时空的永恒主题。在技法上我采取写实手法和传统画法来处理现代以及古代人物造型、色彩等。还借鉴敦煌飞天以及山西壁画的相关成分,表现了我当下的人文体察。《虞美人》这件作品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它准确地描写了少女内心的细腻与孤傲,是一种溢于言表的美。
戴强
《藏民》52cm×112cm 纸本设色
作者:戴强
指导老师:张猛、刘金贵、金瑞、徐华翎
《藏民》局部
作品简介:
2016年的写生,从美院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走进拉卜楞寺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和感动。纯洁的天地·简单的藏民,踏上这片净土,就算你没有任何信仰也会被这朝拜景象所感动甚至落泪。无论是喇嘛的经声还是三步一拜的祈祷都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山水篇
郑虹
《磐斓》 225cm×180cm纸本彩墨
作者:郑虹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山石纡回层迭为磐,颜色烁烁驳杂为斓。色块之间不同组合排列,和谐与冲撞置于同一画面,生发无限可能。线条肆意交错,不受实景之限,树可生云石,水可纳日月,叶落平天,波横苍岭,直写我心之山,供我一人所游。
吴昌昊
《金碧如斯》 2cm×3.4m木板重彩
作者:吴昌昊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画的形式只是个载体,我想做的,只是把我对自然的敬畏呈现出来。
杨桐
《消失1147》 249cm×124cm纸本水墨
作者:杨桐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我持有矛盾的我 那些真正的山脉正如身体的细胞生长消失 闭眼沉入深蓝的女人 好奇之心抹杀恐怖 闪烁灯炮中的人 倾斜缩水的灰墙 从窗户快速逃往直线的边缘 坠入破碎纠缠的网 消失的意义并非在于消失 而在于存在 悲剧开始于时空被定义 消失0359
崔晓含
《晚云高》 248cm×55cm×2,248cm×70cm×1 绢本设色
作者:崔晓含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我尝试追求一种“器物”感,对真实与自然的概括和处理,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一块原石慢慢雕琢为一件器物,有保留也有舍弃,自然天成加以精心安排,是我对器物之美的理解。所谓“玉蕴石而山辉”,我希望赋予山石以玉的质感,可以说这是一座大山,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玉雕摆件。其安排有真实合理,如山势起伏,也有梦幻假象,如水中星河,所画即是真山,也是假山,但于我为真。而一座山之美,其包容之广,有山、水、云、天之美,也有一株可爱的植物,一些有趣的生灵,这一切才完整了一座山。
上官煜典
《拓·山梦》 208cm×60cm×3纸本水墨 综合材料
作者:上官煜典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拓·山梦》局部
作品简介:
纸本水墨梦在无数次痉挛般的捶拓中时而显影时而模糊。山已不再是地标,而化为一块块的残片,记录着毫无逻辑的历史话语。我们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泛舟于无常之海。或是以不同的轨迹穿梭于无峰之山。总会有那么一刻,莲花的光芒会在我们心中留存。
王腾
《易山》 229cm×120cm绢本设色
作者:王腾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易经有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
陈威
《曲迳抱幽》 250cm×170cm纸本水墨
作者:陈威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通过建筑空间提高周边环境的空间尺度感,通过一座石板桥与周边的山石相结合便可烘托出山石的壮观雄伟,园中利用白墙、房子、曲廊的直线与山石、树木的曲线形成对比,在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之前,创造了一些有序列的空间引导进入另外的一个空间,所谓园中园,这些空间通常是相对闭塞或幽暗深渊的,在突出主体空间的同时,由于画面的开合关系,穿过幽暗深远的空间有种“柳暗花明”的豁然之感,在园林的布局上多是半遮半透的关系,如:山石、树木、曲廊、房子、白墙等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在整体上,面积虽小而层次多,空间虽小而深度大,物虽少而景多,意境幽深。
要智海
《久凝眸》 57cm×240cm×3绢本水墨
作者:要智海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作品名《久凝眸》取自宋代楼钥《腊月二十五大人生朝》中的“南飞云天样远,太行山外久凝眸”,作者曾多次雪后登太行,为雪霁太行的伟岸所折服,故而驻足久观,希望通过目识心记以达物与我应,心领神会,不被写生中的真实物象所束缚,对山等物象加以提炼,夸张和概括,使云与山交相呼应,达到似云非云,似山非山,似幻非真的效果,正所谓破而后立者也。
郭文杰
《蓝》 80cm×240cm绢本
作者:郭文杰
指导教师:丘挺、陈平、姚鸣京、刘荣
作品简介:
希望多一点蓝色。
花鸟篇
于欣驰
《冷萃凝香 》 176cm×233cm 纸本设色
作者:于欣驰
指导教师:姚舜熙、于光华、岳黔山、谢青
作品简介:
“冷萃凝香”一词源自一首名为《秋荷》的诗,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所作。我曾在金秋时节到漳州写生,站在湖边,迎着阵阵秋风的我不禁被池塘中的景色迷住,片片金色的荷叶随风舞动,仿佛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婷婷舞女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白色的花,有的婀娜有的凋零,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我只想把此番美景凝聚在画面中。
刘天然
《幽映》 175cm×50cm×3 绢本设色
作者:刘天然
指导教师:姚舜熙、于光华、岳黔山、谢青
《幽映》局部
作品简介:
“幽映”一词见唐钱起《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诗,“松门入幽映,石迳趋迤逦。”意为“隐约的日光”。在漳州写生时,我曾见过黄昏阴天的竹丛,来自单一方向的暖光源影响下,密匝匝一丛竹能展现出迥异于明亮日光下的面貌。这时枝叶的结构都被光拣选过,明亮处层次依然分明而更简单明了,而被遮挡的部分幽暗深邃,这隐约的日光带来的曼妙光影深深吸引住了我。因此,在这套创作中我既想展现竹的清秀茂密,也想营造暖光照进画面的效果。
江海洋
《暗夜记》 60cm×140cm 70cm×170cm 60cm×140cm 绢、宣纸
作者:江海洋
指导教师:姚舜熙、于光华、岳黔山、谢青
《暗夜记》局部
作品简介:
画面中记录的是:衰落、抑郁、爱我的人、南方、治愈、希望和我自己。
杨凌子
《彼岸》 210cm×250cm 纸本水墨
作者:杨凌子
指导教师:姚舜熙、于光华、岳黔山、谢青
作品简介:
野菠萝树是我热爱的亚热带植物。第一次遇见是在雨天,雨水浸透树干,还没成熟的果子上挂满水珠,空气中有咸涩的海水味,地面蒸腾着水汽,氤氲着宛如梦境。浮生有境终归幻,有时梦境与真实的界限或许并不那么明显……
卢浩然
《觅》 60cm×20cm 60cm×220cm 绢本
作者: 卢浩然
指导教师:姚舜熙、于光华、岳黔山、谢青
作品简介:
作品主要描绘了茶花、绶带鸟、铁丝网三种质感不同的物象,并承载了各自的寓意。茶花搭配绶带鸟在传统中喻为“春光长寿”。而在这件作品中将相伴的绶带鸟喻为人,铁丝网代表客观上的束缚,茶花则指向生活中的美好。画面融入铁丝网这一现代元素,通过传统的技法,表现现代生活中的物象和意境。借鉴屏风的布局,画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条屏的间距延伸想象的空间,用相对工整的构图来突出物象本身的生动性及精神内涵。
关注我们还有更多惊喜!
高端艺术传媒联盟(排名不分先后):
天涯艺术 一点资讯 今日头条 搜狐 百度 腾讯 新浪 网易 雅昌 艺起来 艺术公社 艺术天成 5A画廊Art90艺术控 明星传媒 终南画谱 天津画廊联盟 宁夏日报艺术风尚 浙江艺术网 今日鉴藏 墙艺术 99艺术网 央视网
投稿邮箱:yujian0707@163.com 私服微信:81095908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艺窝疯 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