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2018-05-25 22:34    人气:

雅昌专稿 |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2018-05-24 11:45 来源:雅昌艺术网 艺术 /展览 /舞蹈

原标题:雅昌专稿 |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叶浅予的“民族学”——叶浅予中国画艺术专题展

1999年,叶浅予家属遵照其生前遗愿,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了6000余件作品。“这批作品形态丰富,速写草图数量也比较大,因此当中央美术学院有计划、分阶段、分重点进行信息采集和数据化整理过程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表示。

去年年底开始,叶浅予个案研究系列展相继亮相,分别以不同角度来呈现中央美术学院对这批藏品的研究成果。例如,侧重于叶浅予速写的“仅仅是速写?”展,也有“物-悟”展...曹庆晖告诉雅昌艺术网,“我们并不希望以平移展览的形式进行呈现,而是希望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景观”。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叶浅予艺术生平年表

近期,以叶浅予的“民族学”为研究主题的艺术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展览并不是从民俗、地理、文化等社会科学角度来解读,而是通过讨论一个画家如何从视觉角度出发,与传统发生关联并进入到民族题材创作的过程,以此来构成叶浅予的“民族学”。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曹庆晖认为,“展览在策划之初便是期望通过题材类型突出叶浅予所关心的问题,包括其从速写进入到中国画,并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问题。“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展厅现场

展览分为“赞歌”、“宝库”、“舞步”三个单元,展厅进门处以叶浅予50年代临摹敦煌壁画的“宝库”为开端,其次是叶浅予创作《民族大团结》过程的“赞歌”,最后以民族舞蹈人物为主要作品的“舞步”单元。

【“宝库”:受敦煌壁画影响的中国传统绘画】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宝库”单元现场

叶浅予最初以漫画成名,40年代开始走向中国画。1944年徐悲鸿上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为组建教师队伍而来到重庆。当时叶浅予正在举办自己访问印度后的“旅印画展”,徐悲鸿去到现场并买了2幅印度舞蹈人物画作,后让学生找到叶浅予,邀聘其执教立北平艺专。这才开启了叶浅予与国立北平艺专间的缘分。

执教后,1954年因建立中国画系培养后备人才之需,作为彩墨画系主任的叶浅予率几名央美业务尖子生和金浪、邓白等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师生一道赴敦煌进行临摹学习。虽然这一年,是叶浅予第一次来到敦煌,但是在40年代与张大千交往时,叶浅予便了解到敦煌壁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的重要作用。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这一单元取名“宝库”,除了字面上叶浅予汲取敦煌壁画技法精髓的意思,也有一层隐喻。壁画内容包括耕田、打粮、挤奶、行舟以及音乐百戏等文化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的各方面。曹庆晖介绍,“敦煌壁画中含有大量宗教元素,这些宗教元素是由世俗生活来反映,因此壁画本身便是用艺术方式积攒下来的生活宝库。背后有更复杂的文化民族深度、民族学、宗教的东西。”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临)胡商遇盗 纸本设色 52.56×106cm 1954年

敦煌的3个月,是叶浅予加强和巩固他艺术民族学的内核机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尧辰认为,“这批敦煌临摹画作中的诸多歌舞人物,也是他以后创作的源泉”。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临)未生怨 纸本设色 54×63.5cm 1954年

1955年,美协上海分会在陕西南路文化广场为本次敦煌行举办了“敦煌壁画临本展览会”,并出版《敦煌壁画临本选集》,本次展出的8件作品便被收录其中。

在此后叶浅予的教学和座谈中,也常常会强调以敦煌艺术与方法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在章法布局,用线用色诸多方面的特点和优点。

【 “赞歌”:民族主题创作的开端】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赞歌”单元现场

曹庆晖认为,就算是同题材作品,也可以分多次进行研究展览。例如叶浅予的速写,除了集中展示其艺术成果外,本次 “赞歌” 围绕《民族大团结》这件作品,以50余件草图、画稿、速写来展示了叶浅予创作这件作品时的完整过程。仅手握酒杯这一动作,展厅现场便有炭笔、素描、彩绘等不同的形式作品。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民族大团结》画稿 纸本墨笔 36×25.3cm 1951-1953年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民族大团结》素描 纸本铅笔 尺寸不一 1951-1955年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民族大团结》素描

《民族大团结》是第一张反映新中国政治主题的中国画代表作,不管是对于国画的推陈出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叶浅予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

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民族大团结的口号,当时并没有类似视觉图像的作品出现。叶浅予接到创作任务后深入调研。他曾回忆这件作品时表示,“面对分配的创作任务,是先有个思想,想用具体形象表达中国革命的胜利构思结果。的确下了很大功夫,表达了我的政治热情。”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民族大团结 》成稿之一 233×326cm 1953 绢本设色

1951年,《中华民族大团结》一经面世便轰动了美术界。画面中展现了来自不同民族的人身穿各自的民族服饰在一起举杯祝酒,讴歌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画面中心是毛主席手举酒杯欣喜地望着各民族人民,周总理身在其后,也很高兴的盏杯祝酒。

李尧辰表示:“作品中欢庆的场面为艺术家们在创作新中国民族团结题材时,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和范本,也是塑造了大家对新中国民族形象的图像记忆。”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民族大团结》画稿

这一前无古人的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创作题材,讴歌了当时新政的建立,也是本次“赞歌”的起源。1951年创作的《中华民族大团结》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但在1953年,叶浅予再次创作了一幅《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单一的色彩背景突出表现人的欢聚,每一个人物手的姿态、人物的姿态,形态的选择,都经过非常耐心而且严谨的推敲。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民族大团结》画稿 1951年-1953年 28×24cm

“这次拿出民族大团结来展出,也是想呈现叶浅予先生在创作当中的严谨,和民族题材当中的开创性地位”,李尧辰对雅昌艺术网说到。

叶浅予反感随大流、炒冷饭的创作,他的创作理念就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也抓住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我就要在这个范围之内,找我的出路,发挥我的独创性”。因此,党的文艺政策方向道路对叶浅予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舞步”: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造过程】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舞步”单元现场

叶浅予一生创作了大量民族舞蹈题材作品,特别是从其40年代西南采风和访问印度之后,并在1961年至1964年成为其第一个画舞高潮。“舞步”单元展示了叶浅予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怎样从接触民族生活到聚焦民族歌舞并“刷新”中国人物画题材与笔墨的舞步。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朝鲜双人舞(轴) 1948年 92×56cm

展厅这一单元并没有取名“舞蹈”,是考虑叶浅予不仅有对舞蹈人物形象研究的提炼,也是反应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造过程。“我们并不解读叶浅予怎么来描绘跳舞的姿态,而是关注舞蹈人物画中,叶浅予如何以艺术实践来让画面翩翩起舞。所以这一单元不仅有对舞蹈人物形象研究的提炼,也是其在中国现代人物画中的创造过程”, 曹庆晖解释。

叶浅予的“民族学”:全新展览视角 看叶浅予的艺术历程

▲献花舞(轴) 1961年 93.5×55cm

叶浅予创作舞蹈主题的作品,是因为爱看戏看舞,因此也成为其发掘美的典型的生活宝库,“我把舞蹈家所创造的形象,通过画笔记录下来进行再创造,成了另一种美的享受”。

而在其舞蹈人物基础上的,加以“目识”,“心记”“意测”的速写硬功夫锤炼,叶浅予也终于在“再创造”的舞步上跳出了自己的风姿和品格,并在中国人物画基本问题上整理出“八写,八练,四临,四通”这一套全面的教学要求,因此他对“民族学”d额关注和实践也别具一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滕州市文广新局

下一篇:中国(北京)国际供热通风空调与技术展览会在京开幕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