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纽约艺术版图速写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

2017-06-01 12:08    人气:

原标题:纽约艺术版图速写 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

 

纽约艺术版图速写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

  迈克尔·艾默格林与英格·德拉塞特 梵高的耳朵 坐落于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公共艺术作品

  2016年底,笔者作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五期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成员,在纽约艺术基金会的协助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艺术交流活动。期间,在前两周走访了18家艺术机构,之后我在纽约非营利艺术机构No Longer Empty(NLE,此英文名字有“不再空闲”的意味)担任其当年的驻地策展人,并与机构同仁们开展一个月的共事。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笔者用视野和脚步丈量纽约的艺术版图,所接触的文化艺术机构(公立或私立)中既包含基金会、艺术委员会、非营利艺术中介、艺术院校,也包含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家驻留机构等。通过访问与合作,不仅了解到纽约目前的艺术发展生态、各大艺术机构经营模式,也体会到纽约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的重要性。

纽约艺术版图速写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

  纽约高线艺术公园

  重视当地文化保护与跨文化交流

  多家非政府机构(NGO)在本地文化保护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成就显著。正如纽约艺术基金会(NYFA)发展部总监马克·罗西耶(Mark Rossier)所介绍的,目前纽约非营利艺术机构筹款通常包括四种途径:政府支持、企业与私人基金会赞助、个人募捐,而其筹资前提要基于纽约具体的税收制度。良好地坐拥资金来源之后,诸如纽约艺术基金会、布鲁克林艺术协会等机构,长期致力于利用艺术项目服务于本地友好社区的构建,他们有针对性地推动社区当地或他者文化中本土艺术的发展,并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服务于所在地区的民众。最大特点是在项目遴选上,以当地民众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艺术家作品特质,挖掘潜力推动项目,促使多元文化背景的群体,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并稳固当地的社会结构,同时也让民间艺术参与到当代艺术的话语空间。

  此外,博物馆、美术馆也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解说者角色,并极具公共服务意识。正如其布杂艺术(Beaux-Arts)的建筑风格,布鲁克林博物馆立足当地多元文化共存的现状,有机融合美国本土艺术、亚非艺术、欧洲古典艺术,其特别关注亚非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的公共认同,其四楼的伊丽莎白·赛克勒女性主义艺术中心永久陈设着“女性主义艺术”开山鼻祖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宴会装置作品《夜宴》。这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海岸女权主义艺术运动的代表作品特意强调女性的权力,将女权主义身体政治的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坐落于纽约北部的布朗克斯美术馆,也立足其地区性的文化特质,成为该地唯一一家美术馆。它关注移民群体,在支持来自少数群体的艺术家、当地儿童艺术教育等方面做了更多努力。如馆内展藏关注亚、非、拉美文化及移民文化的当代艺术作品,利用馆藏资源服务于当地青少年文化教育项目。

  尽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新美术馆这些私立美术馆机构的运作方式更为商业化也更注重展览内容的流动性。例如新美术馆放弃设定永久陈列区;并且对国际艺术的收藏趣味非常明确。例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关注点只锁定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但是这些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却都怀有高度一致的热衷,以MoMA为例,其“新遗址现场”主题多年来已经展出包括宋冬、尹秀珍、蔡国强在内的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个展);古根海姆美术馆同样重视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新美术馆一层展示的中国艺术家程然的系列影像装置作品《狂人日记》。与此同时,这些机构也重视藉由不同艺术语言(影像、装置、声音、文字、拼贴画、手绘等)与现场观众展开趣味互动,以实现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力图通过塑造体验性的观展环境,让每位观众充分理解展品。如新美术馆展示的瑞士当代影像装置艺术家皮皮萝蒂·芮丝特(Pipilotti Rist)的作品《像素丛林》,其瑰丽的色彩与大众文化元素结合“展厅-剧场-日常”情境的切换,重新定位对视觉艺术的观看经验。

纽约艺术版图速写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

  皮皮萝蒂·芮丝特 像素丛林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

  培植艺术家孵化机制

  对于劳申伯格基金会和伊丽莎白基金会这类主要由私人基金会运作的机构,对作品的入选要求普遍较高,但能够提供优厚的资助条件,包括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场所和经费、印刷服务以及展览空间等;由新美术馆特设的“孵化器”(NEW INC),已成为一个跨媒体、跨专业并保持艺术与科技前瞻性的组织,融合艺术家驻留、新技术孵化、专业平台整合等功能为一体,为入选成员提供职业规划和创意灵感。至2016年,HE&HU成为唯一一个入选该机构驻留的中国团体,INC同时也为纽约多元的艺术生态贡献新鲜能量。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在纽约,强调公共服务精神和保护所在地文化特质的艺术机构非常丰盛,以布鲁克林区为例,已经构建出非常优秀并相对成体系的文化艺术发展框架。例如“公共艺术基金”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公共空间实施艺术项目,促成艺术展示的机会,并对所在社区产生带动和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多样,包括商业画廊支持代理的艺术家展览、财团支持艺术推广等。

  例如洛克菲勒中心前广场所展示的《梵高的耳朵》等作品,每个项目的实现都经过策展人的深思熟虑以及机构的全力运作,体现了美国艺术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布鲁克林博物馆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服务,其一层大厅还为当地居民提供婚宴场地租赁服务;布鲁克林艺术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文化艺术项目以服务于本地区民众,项目形式涵盖扶持艺术家创作实践与艺术教育。

  除此之外,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高线艺术”,以及曼哈顿下城的“创意时代”等非营利艺术中介,也已成功利用综合雕塑、装置、影像和声音艺术,以及行为表演等艺术门类,因地制宜地融入公共空间,与民众深入互动并为其日常生活服务。这些机构有效链接策展人、艺术家及作品、赞助人、展览场地等资源,将已经废弃的区域有效塑造成新一轮适宜生活的空间,以日常居住需求为大前提,激发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所派生出的新意义。总体上,美国对于公共艺术的赞助、策划、执行和评价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对激励公共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资金扶持和相对开放的公共环境,并以此带动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

纽约艺术版图速写将艺术生活视为文化发展利器

  朱迪·芝加哥 夜宴 伊丽莎白·赛克勒女性主义艺术中心

  激活跨领域资源共享

  纽约的艺术机构在发展策略上非常重视学术、科技、商业平台间的资源共享,不仅体现在个别艺术家的创作上,也反映在机构的日常运作中。大都会博物馆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诚然其延续着大型博物馆的展览策略,较稳定地设立以地域和历史衍变为依据而划分的永久陈列区,但其展品却始终处于循序渐进的“换血”状态,例如大都会博物馆与纽约佳士得拍卖行的合作,为博物馆筹集资金维护藏品、更新馆藏资源和开拓全球化市场都提供更有效的渠道。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其各部门都注重跨专业背景的人员组合,其“纸上作品”收藏始于19世纪末,并关注艺术家不同类型的作品于同一空间内的整体呈现,例如法国战后艺术家杜布菲的“让·杜布菲——先锋灵魂”展览,展出了从拼贴画到基于纸上艺术作为灵感来源的雕塑作品;MoMA也重视对展览内容的“纯粹研究”,立足展品本身,调度如修复、保存、展览等各部门间的充分配合,如线上摄影展“物之照片”,其与维基百科还共同制作线上资料库。

  此外,纽约艺术学院不仅拥有与画廊、美术馆合作的丰富经验,也带领师生参展艺博会,学院不定期举行雕塑与绘画展,或向博物馆借展,或雇佣策展人与本校策展人合作,并邀请藏家参加开幕式进行私人导览,这同样成为新一轮展览资金的筹集渠道。此外,切尔西地区的画廊也注重吸收、拓展国际艺术资源与市场,并与各大美术馆、拍卖行长期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上述内容或为中国的艺术机构运作、各领域的跨界合作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潜在方向。

上一篇:艺术市场满血复活 艺术青年疲于赶场无心创作

下一篇:科学艺术小镇亮相宋庄 中央艺术区(CAD)再谱新篇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