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民间艺术“跳”上大舞台,雄安有个“高跷世家”

2019-02-11 05:41    人气:

“老邵,大年初一能来北京的庙会吗?”“正月十五前带队来村里热闹热闹吧。”……雄安新区安新县增庄村的一处小院里,邵永生微信响个不停,基本都是来预约春节的“档期”。
“十几年了,大年初一到十六演出都基本满着。”62岁的邵永生是增庄村邵氏高跷第三代传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新高跷”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定得让高跷传承下去”
踩高跷的技艺是从邵永生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记者了解到,1922年增庄村村民邵二套以高跷为技,成立了“增庄登云会”。邵氏高跷表演动态风趣,形式包含重扮象与扭逗的“文跷”和强调个人技巧多人组合技巧与绝招的“武跷”,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近百年来,邵氏家族几代人把“一定得让高跷继续传承下去”当作使命,寒来暑往,严传苦练。
“以前春节就跟着父亲到村里演出,打小没什么娱乐设施,踩高跷是唯一的乐趣。”说起与高跷的缘分,邵永生三句话离不开父亲邵顺田。到邵顺田那辈,“增庄登云会”在当地有不小的名气,各种红白喜事、节日庆典表演都会邀请他们。
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后,邵永生发现穿着民俗服装表演的传统高跷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吸引力,“害怕这门技艺砸在自己手里”的邵永生偶然看到街舞光盘后,萌生了一个想法,这能不能融到高跷里呢?说干就干,对着光盘,邵永生和团员们开始了刻苦训练,将街舞的动作融入传统技艺。
改编后的高跷将前空翻、后空翻、倒立、空中飞人等动作融入,形成了街舞高跷。平时训练的高跷从60cm到80cm不等,技术难度大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院前的水泥地上铺着的地毯,就是邵永生和徒弟们平常训练的地方,“冬天地面结冰,我们都是硬摔出来的。”邵永生笑道。
前路艰难,邵永生想过放弃,可是父亲去世前还惦念着,“老祖辈留下的民间文化必须往下传,不能毁在咱手里。”带着对父亲的承诺,背着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凭着对高跷的热爱,一踩就是50年,“一辈辈这么传,难是难了点,也算坚持下来了。”邵永生向记者感慨。
用高跷“跳”上大舞台
邵永生的街舞高跷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甚至有电视台邀请他们参加比赛。名声渐起,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大型活动、电视节目,都有着邵永生和他团队的影子,邵永生用高跷“跳”上了更大的舞台。
9年前,登云会正式改名为“安新县白洋淀永生高跷艺术团”。邵永生带着他的团队,揣着对祖辈的承诺,用改良版的街舞高跷,从村里庙会“跳”上了央视春晚。回想起那天的心情,邵永生还是有些激动,踩着高跷登上那么大的舞台,感觉圆梦了。
“我的愿望是开一所学校,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说起梦想,邵永生的眼里透着光。因为场地、资金等限制,虽有不少人把孩子送来学高跷,却只能在家里教。即使这样,邵永生对于“传承”二字依旧热血,“来多少教多少,不累!”
如今,62岁的邵永生已经很少亲自上台,邵氏高跷的“接力棒”交到了二儿子邵海南手中。作为第四代传人,邵海南曾经不懂父亲的坚持,“对我父亲来说,高跷就是他的命”。如今背上了父亲曾经使命的他坚定地说道:“我会把它传承下去!”一旁,邵永生大儿子邵海波的女儿邵梓妍也甜甜地笑,“爷爷,我以后也想踩高跷。”
主办: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运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监制:李长斗
报道:雄媒中心记者胡宇浓、汪军
[编辑|刘思聪、孙牧舟]
为雄安加油!觉得好看点这里↓↓

上一篇:抽象玻璃雕塑 - 美国布鲁克林的艺术家 Graham Caldwell

下一篇:2月高考热点:艺考校考、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简章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