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专题)文豪笔下的元宵节
南宋李嵩画的《观灯图》
现如今,在元宵佳节,不少人会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出来玩,逛花灯、猜谜语等。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不过,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虽然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元宵节的内涵远比“情人节”的意义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宋朝的元宵灯会热闹非凡,因此在宋代文人笔下,元宵节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浪漫风情。
欧阳修“人约黄昏后”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一首诗《生查子·元夕》,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写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欧阳修4岁时,任绵州军事推官的父亲去世,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母子俩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也不是很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欧阳修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欧阳修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不过,欧阳修的科举之路不是很顺,坎坷曲折,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1029年春天,时任翰林院学士、开封府尹的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欧阳修“连中三元”,春风得意,积极备战,迎接即将到来的殿试。踌躇满志的欧阳修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殿试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刚刚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开玩笑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没想到殿试放榜后,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1031年3月,欧阳修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抵达西京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度过了无忧无虑、快乐幸福的时光。
欧阳修通过“八股文”应试及第,但是对死板的文风却嗤之以鼻,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写法,改革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欧阳修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写的歌词在当时也非常流行。据传,欧阳修出使辽国时,接待官员请来当地一位歌伎助兴,嘱咐她好好款待欧阳修。歌伎只是答应,并不多说话,大家还以为她不懂。谁知席间歌伎一开口,唱的竟全是欧阳修的词。
欧阳修不仅在文章写作上名声大振,而且官职也越做越大,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编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曾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拜枢密副使、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位北宋的大文学家在元宵佳节的黄昏后约的是谁呢?
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金榜题名之时,也迎来了洞房花烛之喜,1031年,他的恩师胥偃将女儿许配给他,新婚不久,欧阳修辞别家人,到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可是没想到,结婚只有两年,仅仅17岁的爱妻胥氏撇下尚未满月的幼子撒手人寰。
两年后的1034年,在洛阳的欧阳修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官。这一年,欧阳修又娶谏议大夫杨大雅之女为妻,杨氏知书达理,贤淑端庄,两人相爱甚欢。没想到,仅过一年,18岁的杨氏也撒手而去。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开封知府,他呼吁改革,并对宰相吕夷简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而受到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这年的元宵节,夷陵县城也是张灯结彩,华丽璀璨,大街上艺人们上演多姿多彩、惟妙惟肖的社火,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异常热闹。而此时县衙中的欧阳修孤形单影,孑然一身,心情苦闷,寂寞难耐,不禁想起了去年元宵节之夜,东京灯火辉煌,黄昏之后,月上树梢,与爱妻杨氏相依相伴,款款柔情,爱意绵绵,思妻之情油然而发,于是挥毫写下了那首传唱至今的名篇《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年后,欧阳修娶资政殿学士薛奎之女为妻,巧的是,与欧阳修一起参加殿试而获得状元的王拱辰娶得也是薛奎的另一个女儿,两人成为连襟。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王拱辰又娶了薛奎的小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
欧阳修写诗调侃王拱辰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欧阳修娶了薛氏之后,便有了安稳的家室,薛氏为欧阳修育有五子。
辛弃疾与“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中的诗句,语言含蓄婉转,余味无穷,诗人在“灯火阑珊处” 寻找到的他是谁呢?这就要从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寻求答案。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抗金将领,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占领下的山东济南。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济南府好汉耿京揭竿而起,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20多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也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常劝耿京南归臣属于南宋,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和尚义端,精通兵法。耿京听了非常高兴,就派辛弃疾联络义端,合兵一处。不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没想到义端在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起义军大印,投奔金军而去。耿京非常恼火,认为辛弃疾是和义端一伙的,要处死辛弃疾。辛弃疾辩白说:“我如果和他一伙,为何不与他一起逃跑?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辛弃疾抓住义端,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回营交差。耿京打消了对辛弃疾的怀疑,更加器重他。
1162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南京)劳军,闻讯大喜,当即召见,委任辛弃疾为承务郎、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在他完成使命北归途中,又传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率领50名骑兵直驱山东,奔入张安国的帐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辛弃疾过人的胆略和果敢勇猛的气魄,令宋高宗大加赞赏,宋高宗任命23岁的辛弃疾为江阴签判。
1162年6月,宋高宗传位给养子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7月,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大计。并且接受老师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岳飞冤狱昭雪平反,追复岳飞原官,赦还被流放的岳家家属,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一度表现出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决心。
辛弃疾对恢复旧山河满怀信心和希望,他虽然官职卑微,但是不断上书献策,1165年,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给宋孝宗,详细地论述了敌我双方的条件、战术和地形等,但是没有回应。1168年,主战派虞允文当宰相,辛弃疾又写了《九议》,仍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
当时大宋的半壁江山都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沉湎于歌舞享乐。大约在1174年前后的元宵之夜,临安城内歌舞升平,花灯争奇斗巧。宫廷内的“琉璃灯山”高达五丈,乐声四起,烟火璀璨。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危机四伏的南宋朝廷还在粉饰太平。
辛弃疾空怀满腔爱国之志,一身的文韬武略却无处施展。心中无比惆怅的他在这年的元宵,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在绚烂的灯火中千百次地寻找着,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一个人在灯火零落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此后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现闲居,或者沉沦下僚,不得尽用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并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建立了一支地方军队,命名为“湖南飞虎军”,名义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实质上辛弃疾真正的打算是为了震慑金人,并为北伐准备力量。
可是,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1181年11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回到江西上饶,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但此时的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是年10月,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