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图)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人随波逐流,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做成一件事。近日,记者结识了书画家王云,他为了一个平凡朴实的梦想,用唯一的信念去支撑,用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出身贫寒 ,居无定所,寄人篱下,朝不保夕,颠沛流离,凭着自己对字画的热爱,几十年后终有所成。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老一辈人那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流落天涯的感受,希望他的故事,能激励现在的年轻人。
心有梦想却屡屡受挫
近日,记者有幸结识了王云。王云,1964年10月出生在高密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祖辈都是农民。从识字开始就喜欢看书。上初二时,美术课本上一幅清代僧人髡残的《苍翠凌天图》以及书法碑帖让他如痴如醉。由于当时随父母搬迁到黑龙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穷困潦倒,求师无门,根本买不到画笔。但王云从此开始对书画着迷,埋下了喜爱的种子。
1980年初中毕业后,一次偶然机会,王云听收音机里,哈尔滨的一家学校招收国画学员,他听后心潮澎湃,就试着问父母的态度,但家里人担心孩子小、路途远,怕走丢了,不同意他去,但最终拗不过王云。这年冬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学校,第一次有老师手把手地教,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跟其他的孩子比,年轻的王云很有画画天赋,画得有板有眼,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好景不长,王云带的钱一周后就花光了,虽然他万般不舍,但没有办法,学习不得不中止。
年少练字遭家人反对
在那艰苦的年代,人人为生存而奔波。王云先后养过猪、卖过油条、上山采过药,还干过建筑工、装卸工。黑龙江的冬天格外漫长,只要一有空闲,强烈的愿望就驱使他练习书画。没有宣纸,就在吃饭的桌子上画;没有教材,就临摹供销社的年画;没有刻刀,就用手指蘸墨水反着正着一遍遍练习。
1990年举家搬回高密,虽然经济条件稍有好转,但全家人一直不支持王云练习字画,认为这是糟蹋钱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母亲给了20元钱买鞋,结果他用这些钱,偷偷买了字画、书、纸、笔等。回到家,王云正练得起劲的时候,父亲突然闯进来,勃然大怒,当即把书画撕了、把笔折断,全部烧掉了。王云从此断了念想 ,安心干活。所幸的是,当年朋友赠送的一本《艺苑撷英》,至今保存,成为他巨大的精神寄托。
顿悟入道却四处流离
1992年,王云已经28岁了,他突然萌发了出家做道士的念头。清明节前,跟父母要了100元钱去了崂山。道长向他介绍了道教的情况,王云毅然留了下来,正式出家做了一名道士。
在经历过拔草、挑大粪的三个月后,王云开始值殿,终于有时间看书练字了。偶尔游客中有爱好书法的,就教他字怎么写、笔怎么握以及字的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等。在崂山的四年时间里,每天都坚持不懈、如痴如醉。
1996年秋天,王云离开崂山,名义上是云游四海、四处参访,实际上是居无定所、四处游荡。由于当时名气不大,先后去了很多地方都是四处碰壁,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加上已经习惯了出家生活,痴迷于书画世界里,对社会极不适应。为生计,他摆过地摊,开过写字铺,结果生意惨淡,生活难以为继。
大器晚成却仍在坚持
2001年是彻底改变王云命运的转折点。经道友介绍,王云到北京白云观应聘,虽然一没学历,二又超龄,但是凭借一幅好字,被破格录取。王云倍加珍惜在北京的稳定生活,除了安心练习书法,闲暇之余,经常参加各种笔会,逐渐在道教以及全国书法界有了名气,现在每天请他题字的人络绎不绝。
字画改善了他的生活。他多次说,吃苦是一种幸福,没有那时的苦,就没有今天的福。如今他依然淡薄,住在白云观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里,还是每天挥毫泼墨,孜孜不倦,书画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人物简介
王云,号墨泉道人,山东高密人,著名书法家、画家,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道教协会道家书画委员会会员。常住北京白云观,在近二十年修道生涯中,泼墨不辍,研习各种书体,尤精篆书,其书法高古清逸、圆润大气,亦喜篆刻、绘画。在2010年中国嘉德一次拍卖会上,其一幅书法作品曾以15000元/平尺的高价卖到了12万元。
文/图 记者 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