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惠水翰墨香!书画家徐光和他的艺术世界
徐光在创作。
从大山到大海,徐光铸就出一身的淡然正气。在这浮燥的年代,书画界鱼龙混杂,很多人急功近利,但徐光不为所动,坚守艺术操守,静心研习书画,不包装,不粗制滥造,坚持出精品、出佳作。他行走在艺术殿堂几十年,名声远扬,却又甘于寂寞、享受寂寞,深受书画界和社会的好评。
“徐光”这个各字,是记者在仁化的多次采访中听到的,这位出生于丹霞山下的画画写字人,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巡回展,并多次获得大奖;著有《隶书浅谈》、《五体千字文》、《徐光书画精选》等作品,有的作品还被石刻在泰山、昆明等地作碑林。
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书画家,却静静地紧守在自己的书画世界里,不为名利所累。他说,自己从6岁开始在丹霞山下学画画,60年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丹霞山仍然是他最留恋的地方。
名扬乡里的“小神童”
出生在丹霞山下的徐光,从小酷爱书画,爱好读书。孩提时,徐光的艺术才华在本乡土就初露锋芒。他记得,当时看到村里人泼墨挥毫、书写春联,他就会忍不住看下去,连回家也不记得了。6岁起,也能写一手好字的父亲就教他临书习画。由于徐光对书法悟性极高,往往看了一眼好的书画作品,就能惟妙惟肖地写出来,因此成为了父亲重点培养的“苗子”。
徐光回忆道,在他读3年级时,仁化县董塘学区举行了书法比赛,他竟然“一不小心”拿了个一等奖,从此对书法的爱好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时间就拿起字帖琢磨,练习书法。由于徐光勤奋,书法进步很快。就是在这段时间,徐光完成了对于中国传统书法最初的启蒙,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承载的深厚文化犹如浓墨,浸染了他幼小的心灵,他也被乡亲们称为“小神童”。
文革期间,徐光正读初中,“五七干校”落户在大岭,当时来了一批书画大师在乡里绘制伟人壁画。徐光借此机会,也跑去向书画大师学习。在书法和绘制伟人壁画的学习中,他有幸得到了岭南书画大师唐坤一的多方面指点,颇得真传。唐坤一老师指导他学习书法,并让他参与到宣传标语的写作活动中。徐光说,这段时间自己学到不少东西,书艺画技得到发展和提高,对书画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徐光的书法作品。 (图片均由徐光提供)
以书自娱以画为乐
徐光从家门到校门、从社会到部队、从地方到机关,党政军工商他都经历过,凡有书画活动,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留下他的足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部队,只要用到毛笔的时候,老师或领导都会叫上我。”徐光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从小到大,他都喜欢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办墙报、办展览、参加书画比赛,每逢看到自己的毛笔字在众人眼皮底下被“检阅”,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赏,他心里油然而生几分自豪感。为了让自己的书法有更大进步,徐光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要将文房四宝随身携带,不忘工作之余,即兴挥毫,以书自娱,以画为乐。
徐光从画油画起步,后来改画国画,以工笔画称著,他的作品既有人物、花鸟、山水,但更主攻人文画,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梅、兰、菊、竹、石、松,尤以画兰,独有神韵;花鸟、人物、山水均有涉猎。他的画作别有意境,潦水尽寒,烟花凝暮,江清月白,令人神往。他的画风,是效法宋代院体,笔工精细富丽,深得书法之精髓。
数十年来,徐光博览群碑,遍临法帖,研书习画,从不间断,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因而形成自己既传统又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毛体,亦精宋、篆,能写多种字体。
徐光写的隶书,结构精密,字体雄劲、有力、老辣,既有传承美,又有现代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其楷书、行书、草书,主要取法二王孙过庭、赵孟之气,飘逸洒脱,笔势优美,有如行云流水、穿云破雾之态。其毛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意境,不仅墨到笔到,而且神完气足,宋体、篆体,则浑然结合,凝重老练,燥润得体,浑圆流畅,耐人寻味。
“含名诗联”的艺术创新
徐光的书法作品和画作,有的如高峰坠石,有的圆润如珠玉,有的又活泼如蝌蚪;横画有时如天边阵云,有时如一叶扁舟,有时如平原坦荡,有时又如玉案横呈。但他并不满足,他尝试着用更多的形式向群众传播文化艺术。
用人名题诗作联就是其艺术创新之一。
徐光解释说:“所谓‘含名诗联’,就是按照古体诗联的格律规范形式,将姓名协调地溶铸在诗联中的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含名诗联比较有趣,比一般的诗联有特色,不会雷同。从含名诗联里,可以概括人的职业、爱好等相关信息,有利于营造积极进取的意境。
徐光去到惠州工作后,在西湖边开了家“兰亭轩”书画廊,除了卖字画外,还给顾客作含名诗联。“因为诗联里有顾客的名字,具备了相应的文化内涵,深受顾客青睐。”许多外国人看到这种含名诗联就爱不释手,也要求徐光把他们英文名字的中文译音嵌到诗联里面。
徐光已经不记得自己创作了多少幅含名诗联,不管是什么人,徐光都会字如其人、联如其业地为其书写。徐光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的传播方式,格律、诗艺、书法融合为一体,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继承创新中书画自我
徐光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崇拜传统又关注现代,他说艺术生命就是创新。因此,他坚守中华传统的阵地,认为艺术就要“违而不范、和而不同”,不能把自己埋葬在过去的经典里,而只有不断地继承与探索,才能写出自我。他在几十年的的艺术生涯中,深深体会到: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他反对一切假与丑的东西,也坚信那种面具“假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官场匆匆只十年,只缘书画千古事”是徐光崇尚的名言,达人知命,白首之心,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徐光的作品已荣获多个有份量的奖项,曾先后在中山、佛山、惠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部分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国书画研究院、《人民画报》等收藏,作品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不错的市场前景。但徐光将这些荣誉只是当作一种动力,当作艺术生涯中的一朵点缀小花,他默默地耕耘,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
66岁的徐光,希望能回到家乡韶关举办他的个人书法画展,我们期待着。
下一篇:江苏书画家六一儿童节前捐赠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