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媒体不再免费看……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当自媒体不再免费看……
如何让读者为内容付费?各平台都有奇招
吴欣
自媒体如今已全面开启“付费模式”。上月,腾讯宣布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将于近期推出。这也意味着,在继原创声明、打赏功能之后,又一种内容变现模式将入驻微信。事实上,“百家号”、“小密圈”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探索出了各有特点的付费阅读模式。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试水内容付费,并各出奇招吸引人们为优质内容埋单。网络自媒体的“免费午餐”,也许终有一天会成为过去。
“百家号”:图集作品将更“夺眼球” 作者最高月收入突破20万元
近日,百度旗下的“百家号”宣布增加图集功能,为自媒体作者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创作手段。而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自2016年9月28日上线半年以来,“百家号”入驻作者已超过20万人,作者最高月收入突破20万元。
“百家号”是百度公司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的内容发布、内容变现和粉丝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后即面向所有用户开放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在“百家号”的官网注册成为作者,发布的文章有可能被推荐到手机百度、百度搜索结果以及百度体系的其他信息流当中。“百家号”为内容创造者提供广告分成、原生广告和用户赞赏等多种变现机制。
2016年10月12日,百度公布了旗下自媒体平台“百家号”数据情况,自推出以来,累计注册用户数达105083个,通过账户数21708个。收益分成情况方面,32位作者收入超过1万元,253位作者收入超过3000元。此外,单篇文章收入最高6013元,796篇文章收入超过1000元。
“百家号”有什么独特的高招,让读者愿意为自媒体内容付费?今年1月,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在内部演讲中表示,百度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内容的分发。百度应该着力去将数据和应用相结合,呈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新的内容。这被视为百度吹响内容平台“供给侧改革”的号角。
百度百家号事业部总经理徐继业表示,“百家号”能与网络爬虫机制形成互补,通过自产内容的方式填补优质内容的空白。百度内容生态拥有最大的变现平台“百度网盟”,与行业内垂直网站的分润(即利润分成)达百亿规模,造血能力强大,这是“百家号”的独特优势。
近日,“百家号”又宣布增加图集功能,为作者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创作手段。百度认为,相较于普通图文,图集作品将更“夺眼球”,大图模式能帮图集作者有效提升点击量、阅读数和读者时长。图集功能上线当天开始,图集作者只要发布图集作品,便可获得分润,大图模式的视觉冲击力强、展示效果好,会吸引更多用户点击,进而为图集作者带来更多收益。
知名写手一篇文章最高收3.2万元打赏
今年2月15日,腾讯官方向媒体确认: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确实在推进中,已经在做测试,相信近期会和大家见面。这也意味着,在继原创声明、打赏功能之后,又一种内容变现模式将入驻微信。针对腾讯要加快推出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的讨论甚嚣尘上。
对此,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众号付费阅读是一个基础设施,是一个内容制造者的刚需。过去公众号作者可能是靠尾部广告或者加入腾讯广告联盟来赚取收益,但应该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作者愿意把高质量的内容做成付费,或者做成俱乐部,做出粉丝经济。微信公众号原本具有“打赏”功能,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付费方式,只不过丰俭由人。为公众号运营者丰富管理手段,在系统上支持,让整个产业更加多元化,而不是一刀切。“我们不会代替他做决定,都是由内容生产者自己决定。”
微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会从流量竞争变成内容竞争?马化腾表示,流量和内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八二开”演变到未来的“五五开”,两者都很重要,微信不会完全不看流量。
之前微信公众号虽然没有收费,但用户花钱打赏自己喜欢文章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由此可见,消费者免费获取网络资源的观念正在转变,微信公众号推出阅读付费是有群众基础的。比如知名写手“和菜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的平均单篇打赏金额约在4000元以下,收到打赏最多的一篇是《六一儿童节再赠小朋友》文章,金额达到了3.2万元。
“小密圈”:付费用户人均支付入圈费143.8元
在当前知识付费风潮下,一种将知识付费与社群运营结合起来的“小密圈”诞生。拥有一定技能和影响力的创作者,可以在“小密圈”APP上开一个圈子并设置入圈价格,入圈的用户可以聊天交流,也可以共享文件。
“小密圈”抓到了一个相对巧妙的点,通过大V的影响力在用户那里争取了更多的停留时间——多数人都有窥探心理,创业草根想知道行业大佬每天都在想什么、看什么,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儿也想知道女明星的梳妆台上都放着哪些化妆品……
有趣的是,“小密圈”的最初构想来自于时任腾讯CTO的张志东。“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张志东和他有一次聊天时谈到,工作中有很多微信群,但重要的文件和内容没办法沉淀且存在沟通安全问题。基于此,吴鲁加和团队开始研发“小密圈”。
吴鲁加认为,订阅是一种承诺,需要不断输出,一般半年足以掏干一个人的干货,而社区有更多可能。与朋友圈不同的是,“小密圈”的圈主有权利对好的内容进行标签分类,也有权利删掉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方便了圈主进行内容沉淀。同时,付费这个门槛也会筛掉一些对圈子话题没那么感兴趣的人。
2016年8月,“小密圈”收费版本正式上线,但只在小范围传播。直到同年10月,“小道消息”创始人冯大辉通过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宣传,才逐渐吸引来十余名大V使用。目前“小密圈”的用户超过50万,比较活跃的圈子有3000多个,涵盖科技、金融、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
记者安装“小密圈”App后进入看到,入圈费用下限是50元,上不封顶,各个圈子价格不同,也有一些免费的圈子。据悉,“小密圈”目前最高的入圈费达到2万元,是关于金融股票的。也有做知识产权的律师收费2999元,帮用户看八次合同。
目前,“小密圈”付费用户的人均支付额约为143.8元。“小密圈”平台的收入来源,则是从这些入圈费用中抽取5%分成。进入2017年之后,“小密圈”最高的一天拿到了超过80万收入。
用户到底能在“小密圈”得到什么呢?这包括在圈主的专长领域,推荐转发信息并作精炼简短的点评,与粉丝分享视野;在付费社群的私密环境中,圈主可以发一些略显犀利的观点;用户可以向圈主进行免费或付费提问,刺激圈主创作等。吴鲁加认为,虽然说这些内容比较碎片化,但如果说你没有把“小密圈”当成一个进修课堂,而是当成一个和同好交流的地方,那这样碎片的内容就是合适的。
晶报记者 吴欣
下一篇:【大家】自媒体的渠道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