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自媒体5年:主编未死只是卡在了内容创业的窄门

2018-03-03 12:29    人气:

  7月31日,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2000万。微信一跃成为内容生产的权力中心,成为一个虚拟且真实的系统:在这套系统,读者、创作者、广告主、电商各自排列,汇成了中国五年内的内容创业风暴。

  2012年,微信开启一个新的内容创作时代,五年之后,曾无法阻挡的内容创业终于迎来了脚步迟缓的一天:打开率下滑,关注人数下降、大批账号因为内容违规而遭下架。

  搜狐号封禁违规账号637个;头条号封禁账号51个;一点号清理违规账号92个,清理违规文章673篇;受处罚的企鹅号达305个;425个网易号涉嫌低俗、散布虚假信息、标题党、违法违规营销、挑战公序良俗,而被封禁。

  互联网红利流失,从内容红海里厮杀出来的自媒体,困境接踵而至。

  然而,就在一年半前,无数内容创作者还在满怀期待迎接一个春天的到来。

  五年时光,内容创业者终于经历了菲茨杰拉德的感慨,“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新京报记者 曹忆蕾

  辉煌

  主编不死,只是内容创业去了

  2016年1月22日,尚处隆冬,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里,却是另一番光景,屋外寒风料峭,场内热情澎湃。

  这是内容创业服务商“新榜”举办的内容创业大会,主题是“内容创业者之春”。

  大会始于早八点半。

  有着13年商业记者生涯的吴晓波、去职央视的罗振宇,大咖轮番上场,还有估值上亿的“关八”马睿、作家陆奇、六神磊磊等行业新贵,以及正在抢夺头部资源的各大新闻平台,在那天竟同台了。

  新榜创始人徐达内,2004年至今,十几年内创立3个项目。他曾是《文汇报》历史上最年轻的主任助理、《东方早报》的副总编,以《媒体札记》闻名舆论场。

  有人说“他做什么能火什么”,比起“火什么做什么”的评价,这句评判背后,也潜藏着对内容创业的乐观预期。

  新榜正立于风口之上。这家起始于内容创业兴盛之时的服务平台,在13个月内完成了两轮融资,到2017年B轮时,融资金额超过两亿。

  徐达内给“新媒体”下了一个注解——超级入口。“传统意义上的主编已死,新媒体成为裹挟和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成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渠道与容器。”

  主编们没有死,只是转向了超级入口。

  《一条》创始人徐沪生、《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好奇心日报》创始人伊险峰、咪蒙马凌、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峰、《新世相》创始人张伟……这个名单几乎无穷无尽。

  往前翻,这些名字都印在各式各样风行南北的新闻纸上,把他们的履历列出来,你大概可以总结出一部中国当代新闻写作史。

  除了“老主编们”,初入新闻行业的青年才俊,也按捺不住涌入了内容创业的大潮。

  曾是《南方周末》、《GQ》记者的雷磊冷眼旁观了一年多,身边好友纷纷去创业、去大公司,留在媒体一线的已不多,令人唏嘘。最后,他也“超不情愿”地跳进了池子里,要为热爱写作的人搭建一个平台——真实故事计划。

  相继而来的创业者们,代表着这个精神产品时代敏锐的嗅觉,旺盛的创作力,以及被制度压抑许久而要重新释放的活力。

  “我以为自己至少会干到年底。但是一想到将要面临的是裁员、减薪、压缩空间,这些都是我不愿意去面对的事。我惟一能选择的就是先把自己裁掉”。前《新周刊》主笔胡赳赳一度将此解释为“形势比人急”,离职后,他在喜马拉雅FM上创办了汉字解说节目《赳赳说字》。

  在他们眼中,新媒体是一个超级入口,也是一条内容人才的出路。

  2016年,6家报纸和12本期刊宣布休刊、停刊,告别纸质阅读时代,《京华时报》、《外滩画报》等名字迈进数字化时代。

  纸媒的衰落来得更早,在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用纸量约为270万吨,比2013年减少了近1/4,发行量下降了25%左右。新媒体被吹上风口,资本在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自媒体融资数目为125家,约为2015年(42家)的三倍,近21亿的热钱涌入,其中估值过亿的超过10家,单笔融资金额过亿的就有4家。

  2016年年底,“同道大叔”、“李叫兽”相继出售公司套现过亿元。一度有所消沉的微博在2016年10月18日,市值达113亿美元,超过Twitter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交媒体。

  内容创业的资本故事讲到了高潮。

  前兆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明面上的好日子,暗地里已是地下河,暗流汹涌。

  那场春天里的大会刚过去半年,2016年6月,“内容创业”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说,“内容创业之春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来到了夏天,已经来到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时候。”

  橘色、黄色的共享单车火了之后,绿的、金的也蜂拥而至,赶走了三蹦子,也成功占领了人行道。在中国的创业故事里,一旦出现风口,百团大战势必到来,内容创业的赛道也不例外。

  2016年,微信公众账号数量接近2000万,今日头条账号数量达35万。而获得资本宠幸的幸运儿是142个,已经不是冰山一角,而是神的一笔。

  平台间的较量开始提速。早早跑在前头的微信公众号,后面跟着第二梯队的头条号和百度百家号,到了2016年,网易号、凤凰号、一点号相继上线,唯恐被公众号的时代遗弃。

  腾讯、今日头条在2016年向内容创作者送出两亿后,到了2017年,腾讯追加到12亿。资本富足的平台用最合适的方式吸引创作者到自身的内容体系内,就是砸钱。

  砸钱没有砸出内容的护城河,相反,成了洗稿者、抄袭者的滋养地。一天20篇、每篇5分钟、月入5万,原创作者和做号者站在了同一片江湖。最后,原创者发现和自己竞争的是,机器。

  与此同时,公众号涨粉陷入困境,紧张的平台争夺战却难掩创业者的焦虑。文章打开率从10%降到2%,粉丝数不升反降,行业的低谷并没有想象的繁荣。刷阅读数、刷点赞数倒成了另一条黑色产业链,微信接二连三出台规范,打击刷屏和诱导关注。

  “知识付费”接踵而至,成了内容创业者的福音。在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中,内容带来订阅数,带来流量和广告,但内容从没被明码标价。

  当流量模式顶上天花板,内容生产者以为,在流量红利耗尽的前提下,知识付费成了另一条出口。

  《李翔商业内参》,这个国内罕见的以媒体人名字命名的商业服务类内容产品,登陆得到时,20天内营收突破千万。马云成为它的第一号用户,甚至准备了60秒的推荐语。

  2017年3月8日,得到上线八个月时,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停在了第205期。2012年12月21日开播,四年多来,罗振宇成了自媒体第一人,社群、电商都是他曾玩过的游戏。

  最后,离开自媒体的内容红海,罗振宇转身做起了知识付费平台。

  但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能断臂“罗辑思维”,转战“得到”的将军,只有罗振宇一人,谁能成为下一个罗振宇?

上一篇:掌握市場主導權-企業自媒化 品牌經營仿媒體運作

下一篇:360推出“快剪辑”自媒体创作者迎来“黄金时代”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