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行业珠峰”冲刺世界第一!全球每三台冰箱压缩机,就有一台
图为:合作伙伴走进车间考察。
湖北日报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付雪东
一季度,黄石东贝机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9.1%。最新财务报表显示:卖1台变频压缩机的利润,超过卖8台定频压缩机的利润。东贝,跃身跳出多年微利泥沼。“六代机订单猛增。”5月28日,东贝集团装配车间技术组长宋红兵介绍,五代机是普通压缩机,六代机是最新推出的变频压缩机,这款机型耗材少、体积小,效能翻倍,成了国内外合作伙伴眼中的香饽饽,订单暴增。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拼数量到高质量,东贝跑出一个不断攀升的上行线。今年,一个更宏大的梦想在升腾——压缩机销量突破3000万台,冲刺3500万台,力争单个品牌全球第一。
全球每三台冰箱压缩机,就有一台产自东贝
黄石东贝,世界顶级冰箱冷柜供应商,行业单个品牌销量全球第二。全球每三台冰箱压缩机,就有一台产自东贝。
压缩机,冰箱冷柜的心脏,能够实现快速制冷到零下30℃。东贝是怎样做到的?“源于一次又一次自我革命。”公司总裁朱金明说,30多年间,东贝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路高歌猛进,一头扎进国际市场大潮,并迅速站稳脚跟,靠的就是革命性的技术创新。
上世纪80年代末,东贝引进国外技术,生产一款定频压缩机。然而,刚面世的产品有三个明显的弱点——重达11公斤,制冷效果不好,能耗高。
直面短板,东贝集团组织技术研发力量,20余年独立研发,历经数千次试验,持续不断改进技术。2008年,这种定频压缩机减肥至7.6公斤,制冷效果增加一倍多。2009年,该压缩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行业内全国唯一。
技术创新的成效,让东贝人尝到甜头。2012年,这款压缩机再度瘦身,体重只有5公斤。体积小、用材少、效能高,这款压缩机俨然行业“高富帅”,吸引国内外关注的目光。
两次成功瘦身,减轻的是自身重量,增加的是行业分量。市场上,这款小巧轻便的压缩机犹如新晋“网红”,全球订单不断攀升。2016年,销量2500万台;2017年,销量2700万台。
锁定变频压缩机 在巴西设研发团队
家电行业竞争激烈,处于市场竞争漩涡之中的东贝面临着“销量大,收成少”的尴尬。是在保守中维持现状,还是在创新中奋发进取?“我们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公司董事长杨百昌语气笃定。
早在2015年,东贝精准把脉世界压缩机行业走向,把目光锁定在变频压缩机研制上。“节能环保,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机遇。”朱金明说。从定频到变频,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是行业又一次技术革命。
人才从哪里来?技术如何突破?东贝在压缩机技术全球领先的巴西组建一个20多人的研发团队。2015年10月,变频压缩机样机研制成功。“就像扔出一个重磅炸弹。”朱金明回忆,国内外不少客户主动找东贝寻求战略合作。德国一家企业派出20多人代表团赶到南京参加签约仪式。“这在以前不可想象。”朱金明笑称,精明谨慎的德国人通常不会“第一个吃螃蟹”。“没想到这次出手这么快。”
2017年,东贝变频压缩机销量120万台,带来的是公司利润翻番。“120万台变频压缩机利润,相当于1000万台定频压缩机利润。”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东贝集团技术总监来自巴西,管理顾问来自德国,质量顾问来自日本,质量总监来自韩资公司……翻看东贝高管名单,犹如一个小联合国。
人才有保障,创新未止步,调整在继续。随着小轿车进入千家万户,车载冰箱需求量与日俱增。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款专用于车载冰箱的压缩机在东贝诞生。个头小,只有2公斤,防颠簸抖动,是除德国外全球唯一能量产的产品。
攀爬“行业珠峰”研发直线压缩机
噪音攻关,与清华大学合作;电机研发,与浙江大学合作;机械智能化,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对前沿高端技术的渴求,东贝从不停歇。
4月18日,80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周远专程赶到黄石东贝集团,出席院士工作站第三期合作仪式,看中的正是“东贝特有的产业前瞻眼光”。
8年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推出一款新型直线压缩机样机。“直线压缩机是未来方向,最节能、最先进,技术也最难,堪称行业珠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长青介绍,目前全球技术攻关团队不到5个,他们是国内唯一。
得知消息,东贝主动对接项目组,寻求样机产业化。然而,通向产业化的道路异常艰辛。“像养‘宝宝’一样,我们养了8年。”田长青说,“一个个瓶颈正在被突破,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8年投了2亿多元,没赚一分钱,东贝意欲何为?“国际竞争拼的是核心技术和高质量产品,我们要厚植沃土,破技术瓶颈,引爆未来产业。”杨百昌异常冷静。东贝每年拿出销售额的3%,用来保障产品研发。每年仅用于装备生产线提档升级的费用就达数千万元。
在东贝集团生产车间,112个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地对接每项操作,公司员工从最高1.1万人,降至7000多人。一条生产线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正实时查看生产线数据,发现不合格产品自动截留。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戴竞雄说,机器换人,成本降低,质量更稳。
记者手记
积跬步 至千里
雷巍巍
“品质是否世界最优?”“技术能否全球领先?”
采访中,记者屡屡听到东贝人扪心自问,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感染旁人。“‘量’是实力,‘质’是竞争力;‘量’是基础,‘质’是保证。”朱金明反复强调:市场风云变幻,竞争从来都是刺刀见红的贴身肉搏;从活下来到胜出来,既要有雄厚实力,更要有胜人一筹的市场竞争力。
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东贝上下的共识。
技术创新推动“质变”。杨百昌有一大爱好:经常下到公司研发部门,与技术人员谈想法、话革新,有时一聊半天。创新的因子已经融入东贝人的血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质变”需要定力与毅力。为压缩机瘦身,花了20多年;从定频到变频,花了2年;直线压缩机产业化,已坐了8年冷板凳……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每一次蛰伏,都是未来成功的精彩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