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山西黄河新闻网

2017-05-04 19:18    人气:

黄河新闻网食品安全频道讯(实习记者 张晓静) 在山西,不论晋北、晋中还是在晋南,不论是婚丧喜宴还是家常便饭,人们总会吃到一道眼熟能辩的菜“过油肉”。几乎人人都尝过“过油肉”的味道,却不一定都知道它位于太原十大名吃之首,是晋菜的代表之一。

“过油肉”,初始于北齐,是当时鲜卑族饮食与汉文化在山西融合而成的一种食物,即猪肉切五六寸,置于存有酒、脂油和盐的釜中,缓火慢煮后,再入油瓮淹渍,食时捞出,水煮再熟,伴以新韭菜或炙烤吃,称“奥肉”制法。

到了唐代后,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分为煲制和过油两种做法,此后,肉过油而食,成为历代宫廷菜式,制法不断改进。过油肉的制法,经过历代御膳改良,重回太原并与当地自宋以来的市肆经营制法融合。到了明代,更受皇宫贵族的青睐,曾被明太祖列为皇宫珍馐第一味,每到庆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令先上过油肉,而奉为至上珍宝头肴”。洪武九年,建晋王府,设典膳坊。

明末清初,典膳坊厨师相继散落于山西各地酒肆饭铺,过油肉作为名品在市井间制作销售进入历史高峰,成为官府宴会与民间酒席的必备菜式,也成为山西代表菜之一。清乾隆皇帝御笔提书的北京名餐馆“独一处”是清乾隆三年(1738)开业的老店,老板是山西人,当时就经营着地道的山西名菜过油肉。明末清初,晋商向中国的四面八方走去,顺便带去了过油肉,过油肉被传至晋商所到之处,当地人根据当地的食俗又将过油肉稍加改进,流传至今。

1900年,慈禧与光绪西巡至太原,过油肉宫廷与民间制法再次融合。《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中载:“山西菜的佼佼者要数过油肉了。它是用猪身上最嫩的里脊肉,斜刀切成铜钱大的薄片,用蛋黄面粉抓糊。葱切马蹄,蒜切片,姜切米。锅内的油烧至四五成热时将肉放入,色呈淡黄时捞出。锅内留油少许下葱姜蒜炝锅,再加入辅料和肉片,先放上醋以增香保嫩,再加入酱油、黄酒翻炒,倒入事先兑好的清汤、淀粉、花椒水翻炒几下,淋少许明油,出勺装盘。此菜色泽金黄,味香肉嫩。”此时的制法已经经历了各朝代御厨的改进并与民间制法几次融合,味道与我们现今吃到的相差无几。

太原解放后,过油肉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1957年,太原市饮食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将过油肉评为太原十大名吃。

山西黄河新闻网

三晋饭庄是一家以晋菜为主的老饭店,菜品多样,仍保留晋菜的传统做法,口味正宗。武师傅说,过油肉经过千年传承和改进,从宫廷佳肴到家常便饭,做法和味道都与最初大不一样,尽管现在做法口味不一,但从选料到刀工,从腌浸到烹制,特别是在调味料的运用上,山西过油肉的传统制作手艺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山西黄河新闻网

配料为黄瓜、冬笋、黑木耳。黄瓜片切成大小均匀的菱形片状;冬笋选用冬笋上的嫩尖,切片;黑木耳摘蒂,洗净,泡水后待用。

山西黄河新闻网

葱姜蒜

山西黄河新闻网

“过油肉”选用猪臀肉,切成指甲片大小,加盐、料酒、淀粉以及蛋黄、油,搅拌均匀进行腌制,肉片腌浸的时间要充足,才能确保此菜质感的风味,中途要搅拌几次使其更加滋润均匀,使调味品充分渗透到肉片中

山西黄河新闻网

在猪肉腌制的过程中,往锅内放油,待油温5成热时,把肉滑熟待用。过了油的肉片光滑利落,不硬不老;油温若高了,肉片粘连,外焦内生,油温低了又易脱糊、变形、肉片柴老干硬。

山西黄河新闻网

过油后的肉放一旁沥油,待用

山西黄河新闻网

将准备好的黄瓜片、冬笋片和木耳汆水,半成熟后取出

山西黄河新闻网

放料油,将葱姜蒜爆香

山西黄河新闻网

放入半熟的配料翻炒,将肉片放入

山西黄河新闻网

加入调料:烹料酒,花椒水,酱油,盐,鸡粉

山西黄河新闻网

将配料和肉片颠翻炒匀,此时锅里的过油肉已经基本成形

山西黄河新闻网

最后用高汤勾芡,打明油,即成,独成风味。

山西黄河新闻网

装盘后的“过油肉”色泽金黄鲜艳,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

如今,过油肉作为一道家常菜,时常出现在饭桌上,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在配料上有人会选择用蒜薹、葱头和青椒等各种不同的搭配,配料不同,质感不同,口感各异,做法基本上没有区别。 “过油肉”因其“过油”绝技而命名,“点醋”风味而独特,更因其“奥肉”古法之遗存,从选料,配菜到烹调上都得下功夫,从北齐到今天历经数次融合,由御厨和民间厨师传承改进,从宫廷到太原,成为山西饮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作为晋菜代表之一,更是山西一张充满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味道的名片。

山西黄河新闻网

上一篇:知道绍兴名吃“扯白糖”是怎么来的吗?去安昌看看

下一篇:双合成郭杜林月饼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