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出台农业提质增效工作指导意见
中国江苏网讯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我省农业已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如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更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省农委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秋播及2019年农业提质增效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作物,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等措施。如何减、怎么强?记者采访了省农委相关人士。
问:从今年秋播起,我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调优、生产方式调绿、产品品牌调大、产出效益调高“四调”目标,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产业结构调优,包括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全省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作物200万亩,建成500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20万亩。因地制宜扩大特色园艺和特粮特经面积,新建改建设施农业50万亩,新建1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
生产方式调绿,就是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全省建设20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覆盖率达80%;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4%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67%左右。
产品品牌调大,即改善耕地质量和产地生态环境,强化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业标准的应用率、生产过程的合规率、质量安全追溯和质量安全监管的覆盖率,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和大品牌孵化,扩大绿色优质产品、品牌农产品供给。
产出效益调高,包含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增强农业产业富民带动力。
问: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5年内力争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种植面积1000万亩,调减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答:针对低洼、低产、低效农田,因地制宜发展稻虾、稻鱼、稻蟹、稻鸭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升农田综合效益。继续扶持建设一批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示范带动各地加快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引导各地发展“水稻+N”种植模式,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
针对沿海、沿江、沿太湖等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常发重发问题,以稻肥(油)等轮作换茬、改种高效经济作物或轮作休耕等方式,逐步调减小麦、大麦种植面积,推动用地养地结合,提升耕地地力,鼓励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轮换推进。秋播起重点推进苏南地区季节性轮作休耕,推动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耕地轮作休耕全覆盖。
针对玉米、花生等旱粮作物生产效益低下问题,改籽粒玉米为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等,改花生、大豆等常规旱粮生产为鲜食花生、毛豆、蚕豆等粮菜兼用高效种植模式,提升旱地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问:立足打造新时代江苏鱼米之乡,我省正建设中国南方优质粳稻中心,如何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实现2022年优质稻米产值千亿元目标?
答:我省将加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创制,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性好、抗病虫性强、适口性突出、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
加强绿色高效生态技术示范,推进全程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提升稻田综合效益,促进稻米质量安全;
加强优质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优质稻米链式开发基地,实现优质稻米生产技术标准化、服务专业化、产销订单化,发展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延伸水稻产业链和价值链;
加强优良食味稻米品牌培育,着力创建优质稻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苏标大米”品牌,增强江苏稻米整体品牌市场显示度;
加强优质稻米产业推进推介,组建优良食味水稻产业联盟,开展“江苏好大米”、“苏标大米”等宣传推介,提升江苏优质稻米市场影响力。
问: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知名品牌不多,在培育农产品品牌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一是培育品牌。引导各地依托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等,将品牌培育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建设等相结合,分区域、分品种、分层级培育一批农业品牌。
二是宣传品牌。利用全国重点展会,扩大“苏”字号品牌影响力;打造江苏农洽会、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等省级展会,推动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发展壮大一批网络营销农产品品牌主体、品牌产品和品牌电商;组织境外参展活动,提升江苏农业品牌国际知名度。
三是扶持品牌。分层级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培强壮大,支持开展品牌评选评价,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多资金。
四是提升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融合,加大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等品牌保护和创新发展,培育具有文化底蕴的农业品牌。
上一篇:江苏啤酒保质期检测品牌
下一篇:品牌建设要尊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