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为了传承这份红色的记忆

2017-06-01 07:08    人气:

为了传承这份红色的记忆


  

  在董新富红色收藏馆接待室里,“三晋红色收藏第一人”的题词赫然醒目,这是省收藏协会副会长马良忠先生在参观了董新富的红色收藏馆之后,激动之余,欣然挥毫写就的一副墨宝,这无疑是业内权威专家对董新富收藏业绩的充分肯定和由衷褒奖。

  董新富,代县新高乡赵村的普通农民,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年届半百的他只有在提到他的收藏,才会有倾诉的冲动,而天生的口吃毛病让他表达出来的内容与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又相差甚远。因为,收藏,倾注了他几乎半生的心血,20多年来他走南闯北,东奔西跑,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这满满当当近百万件的藏品,见证了他的艰辛,也见证了他的痴狂。要说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近百年的历史画卷

  董新富的红色收藏博物馆,并不能称之为博物馆,因为藏品太多,普通房间已难以摆放,就另租了别人的楼房。占用面积上下三层,约700平米,藏品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墙上挂的,地上堆的,柜子里摆的,全部是反映近百年革命历史的珍贵藏品:有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各种画像、塑像、纪念章;有反映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生平、业绩的图片、书画、书籍、文稿;有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的报刊、文件、物品等等,这些物件,烙印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徜徉其间,就像是一幅近百年的历史画卷在你眼前缓缓展开。

  三楼地面中央,整齐地摆放着25张水彩画,这是反映土地革命全过程的整套画作。侧面墙上悬挂着几十套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主题的水彩画。这些作品,再现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光辉历史。收藏室里还珍藏着几张1934年出版的发黄的《绥远朝报》,阅读这些报纸,能感受到日寇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前,中日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而翻阅1942年至1946年出版的4卷《新华日报》合订本和4卷《解放日报》合订本,可详细了解那段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

  董新富还收藏着一幅日军阳明堡飞机场地形布防作战图,该图全部用日文标注,机场警卫部队驻扎,高射炮防空部署,不同气象条件的利用,沼泽地带、山岳地带布防都标注得十分清楚,并用大字标注为“防空第一战”。同时还收藏着日军飞行员的防风镜、折叠望远镜、军用指南针、军用电话、电台电池、头盔、炮弹壳,还有八路军的土炮、土地雷、军号、喊话筒、医药包等。一副授予在雁门关伏击战中英勇牺牲的苗俊才烈士的“抗战先烈”牌匾,又勾起了我们对抗战初期发生在雁门关下那场著名战斗的回忆。这些都是研究抗战斗争历史,建设雁门关伏击战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两个红色纪念馆的最珍贵的革命文物资料。

  收藏室里收藏着一套革命教育系列幻灯片,包括1905年孙中山演讲“天下为公”,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场景,1926年毛主席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33年爆发的 “一二九” 抗日救亡运动,日军侵华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的罪证,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等内容,堪称一部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事记。

  董新富还收藏着两块大型木质模型图,一块是1965年制作的《亚非形势模型图》,图中明确注明亚非各国所处位置,独立非独立、战争未战争、与中国友好非友好、是否殖民地等。另一块是1949-1965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木质模型图》,注明了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名称及所处的位置,这两块简单的木质模型图是我国对外建立友好关系的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儿时形成的收藏情结

  董新富这样执着于红色收藏,源于他少年时期形成的红色收藏情结。董新富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八九岁时,父亲奖励他一本《地雷战》小人书。书中那精美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抗战军民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让他深深陶醉其中。

  “当时看来那只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但它对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董新富告诉记者,正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让少年的他对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产生了强烈的敬仰之情。小人书上的

  一幅幅图画,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也正是这本小书燃起了他收集与英雄有关物品的愿望。随着他对收藏的痴迷,小人书、连环画、革命英雄故事集,人民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塑像、纪念章、著作,有关革命斗争历史的所有物品,凡是能收集到的都要收集到手,珍藏起来。

  在董新富的藏品中,大到毛主席雕塑、宣传画,小到票据、胸章,凡是与红色主题有关的,只要力所能及,无论巨细他全部予以收藏。他收藏的红色物件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一是文献类,有毛泽东等党和国历代领导人的讲话、著作,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籍、报刊、杂志、老照片等约30万件,其中收藏价值较高的有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发行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合订本,红军时期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各种成套票据及《军事训练名册》;清宣统时期发行的《京报》;毛主席生平的系列照片。 二是徽章类,有功勋章、英模章、劳模章、奖章、纪念章、证章、毛主席像章、军警衔等约10万枚,其中收藏价值较高有解放前毛主席与朱德合影的铅质“朱毛胸章”;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军军官金质军衔;60年代初的银质劳模章。三是雕塑类,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像、瓷器、玉器、织绣品等雕塑、摆件、挂件等约3.6万件,其中收藏价值较高的有文革时期毛主席的巨型塑钢雕塑,刘胡兰的瓷塑摆件,巨幅毛主席针织像。四是书画类,有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宣传画、电影海报、年画、版画、油画、连环画等约30万件,其中收藏价值较高的有土改期间人工彩粉系列宣传画,50年代大幅《毛主席检阅三军》油画,60年代大

  型毛主席纸本标准像,建国后《十大元帅》彩印画像。五是票证类,有布票、粮票、税票、股票、钱币,有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颁发的土地证、毕业证、结婚证等证件、契约、文书等约45万件,其中收藏价值较高有清代股票、清代官银票据、民国纸币。

  儿时的收藏情结奠定了他一生的人生方向。从少年时代到知天命之年,正是他一生的坚持,才有了这样的收藏成就,从晚清、民国,到抗日战争、解放初期、文革后期,时间跨度逾百年,收藏珍品上百万件,为人们保存了近百年的历史记忆。

  历经艰辛终不悔

  “无论付出多少艰辛,我觉得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我儿时的梦想。”董新富说,生长在那个年代,经常听长辈讲解放前的故事.而自己也经历了解放后日子越过越好的过程。“如果没有共产党,也许我还在给地主老财当长工、打短工,或者讨吃要饭呢,根本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因为这份对党的热爱,20多年来,历经多少艰辛,他矢志不忘要做一名红色收藏家的梦想。在这上百万件藏品中,除很少一部分是被别人当做废品随意丢弃而自己捡回来之外,大部分都得之不易。“我的第一件收藏品,就是这张火车票。”董新富顺手从展柜中拿出一个硬纸片,给我们讲起了他的收藏故事。这张火车票是他27岁时,用3毛5分钱从别人手里买来的,这也是他花钱购买收藏品历程的开端。

  上世纪90年代,董新富在代县一家民营铁矿打工,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又肯卖力气,老板对他不错,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而他总要从这并不太多的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用于红色收藏。后来他协助另一个企业搞矿产品推销,每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也大都投入红色物品的收藏。妻子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经常与他吵吵闹闹,甚至几十天不跟他说话,他表面上答应再不乱花钱了,可一遇到自己心仪的收藏品,便又不惜重金收入囊中。

  而董新富在20多年的收藏过程中所付出的,又何止是他的大部分收入呢!为了收集一件藏品,他不知要跑多少路,要费多少口舌。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聘请诸葛亮做军师要三顾茅庐,而董新富为了收集一件藏品,却不惜三顾四顾,甚至七顾八顾也是常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藏友口中了解到兰州一位收藏家珍藏着几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新华日报》合订本,便满怀希望地乘火车赶赴兰州。可他只了解到这位藏家的名字,却怎么也打听不到他的住处,结果白跑了一趟。回到代县后,想来想去总不甘心,几天后便二赴兰州,经过多方打听,终于从一位70多岁老人的口中打听到了这位藏友的电话,几经周折终于与这位藏友见面。这位藏友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曾担任过兰州新华书店经理,退休后热衷于红色物品的收藏,珍藏了不少各个不同时期的报刊,其中就有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等,但谈到转让却被一口回绝了。这位老先生说,他已将一套完整的《新华日报》捐给兰州博物馆了,剩下的要自己珍藏,不再出手了。虽经软磨硬缠,却一直未能如愿,这一次又以失败而告终。

  晚上回到宾馆,董新富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一早便又来到这位藏友家中,给他讲代县的风土人情,讲代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初期,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雁门关伏击战和夜袭日寇阳明堡飞机场的故事,他想在代县建个红色纪念馆,确实需要这些珍贵资料。这位藏友最终被董新富对收藏的一片痴心所感动,便将自己收藏的4卷《新华日报》合订本、4卷《解放日报》合订本和40多卷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起转让给他。这些报刊合订本拿到拍卖市场上拍卖,少说也得几十万元,而那位老先生只象征性地收了他6000元钱。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董新富在入睡前接到一位收藏界朋友的电话,得知在陕北延安一个偏远乡村,有位老乡准备出售一批解放战争期间出版的报纸。第二天一早,董新富立刻驱车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顾不得喝水吃饭,便在朋友的陪同下,前往目的地。那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村庄,仅有的一条道路路况不好,勉强能让汽车通行,可偏偏刚下过大雨,在距离目的地尚有几公里的地方,汽车抛锚了。董新富拒绝了朋友改日再去的劝说,徒步前往。进村之后,主人碰巧有事外出,他就在村里一直等着,直到主人归来。翻看报纸时,董新富意外发现报纸里夹着一张 “边区票”,他没有直接夹在报纸中带走,而是当即向主人提出收购,却被婉言拒绝了。据票据主人介绍,这张“边区票”是他奶奶传下来的。奶奶去世前曾再三叮嘱他要好好珍藏,他怎肯轻易转让呢!此后的几日,董新富每天都到村里,与那位老乡商量,希望他改变主意,出让这张“边区票”。第六天,董新富的一片真诚让老乡心软了,答应将“边区票”转让给他,使他如愿而归。

  在20多年的收藏历程中,连董新富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类似的经历,但他回望来路,却从不言后悔,“人生,原本没有什么意义,是我们所做的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对董新富而言,收藏,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为了留住那份红色的记忆

  作为收藏人,董新富除了享受收藏过程中的成就感外,最重要的就是使这些珍贵的物品得到妥善的保存,为大家了解相关年代的历史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证,让革命先辈的优秀传统和红色文化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董新富说:“我收藏这些东西,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能留下这份红色的记忆。”曾有人专程从太原赶到代县,看了董新富的收藏品后,开价三千多万元,希望将这些藏品全部打包收购,董新富当即予以拒绝。

  这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对董新富而言绝不仅仅只有金钱的价值,更是情感的付出。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藏品,他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将自己的上百万件藏品整理、归类,并加以足够的保护措施,这才有了现在的“董新富红色收藏博物馆”。“这个馆真是太小了,这么多东西根本摆不开,连三分之一也陈列不下。没办法,只能堆在储藏室里。”董新富不无遗憾地说。

  在董新富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关于新建代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可行性报告》,这是董新富向县委、县政府报送的立项报告。报告中对建设代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述,请求县政府帮助解决建馆所需的土地问题,自己准备自筹资金3000万元,建设一座占地40000平米、建筑面积7800平米的代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将自己的上百万件藏品陈列出来,供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及来代县旅游观光的游客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将这份红色记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董新富积极筹办代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同时,我们获悉代县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已被国家旅游局双双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代县县委、县政府已经做出决定,准备在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各建一座红色纪念馆。这一决定无疑为董新富创办红色纪念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相信,董新富上百万件红色藏品必定会在代县红色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因为,历史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充满梦想并孜孜以求的人。

上一篇:广西开通首趟科技人物宣传地铁专列

下一篇:孙军: 专业做事 匠心做人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