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手工石磨
一手拿锤子、一手握錾子,一番敲敲打打后,精致的纹理便显现在石头上。“早些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听见叮叮当当敲打石头的声音,如今叮当声已被机器切割声代替”。71岁的朱满红叼着烟斗,向记者讲述他一辈子的老手艺——打石磨。
“18岁我便跟着父亲学这个。”朱满红家住阳城县东冶镇上节村,是目前村里与打石磨行当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村里最年龄最大的。走进上节村,记者了解到这里做石磨生意的商家不少,但是他们的石磨多是用机器打制,像朱满红一样用手工打制的石磨已很少了。
“少说也有三百多年头吧!”朱满红家告诉记者,他家祖祖辈辈都与石磨行当打交道。那时村里人以“打着石头种着田”的模式生活。说起这项老手艺,朱满红先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具。“有钻子、锤子和无齿锯。生意红火时家里备用的钻子就有上百把”。
“石磨的用料是花岗岩,就在我家附近的山上采。”每块石料最少有三百斤,将石头拉回来后,再根据石块的大小确定石磨的尺寸。“现在使用的石磨多为小型的。”在朱满红家,记者见到了一个已经成型的石磨,直径约有50厘米,虽然是手工打制的,但是做工十分细致工整。
记者了解到,打制石磨大体要经过四个步骤。“首先要把石头制成磨盘,石头约有十厘米厚,如果过厚还要从中间分开。”朱满红边说边演示给记者看,他拿出自制的“圆规”,在方形石头上比照一番后便确定了石头的中心,画出圆形后再将多余的石头砸掉。“砸的时候要看准,砸多了还得重做呢。”朱满红说,粗砸过后,再经过细致的加工,石磨的侧面才能精细。
“石磨的中心要打成磨眼用来放豆子,这得花费一个小时。”朱满红说,打出磨眼后,在位于磨眼对角的侧面再开个磨拐。磨眼与磨拐不在一侧,这样就方便使用者一手摇磨拐,一手添豆子。
最重要的一步还是对磨盘进行铺齿,记者了解到,在上下磨盘结合面,石匠会凿出“齿岭”。“磨盘面共要凿出八个斜块,斜块中有七个岭,组成交错状。磨盘外沿的3厘米要稍高于内侧。这三厘米的牙口就是将豆子磨细的关键。”朱满红解释,豆子磨出的粗细效果全看磨盘的咬合程度。做好齿岭后,再在下磨盘中心位置钉上磨蹄(木头,用于组合两块磨盘),两块磨盘便可以组装在一起了。这样石磨便基本成形了,只需再对石磨进行简单地再加工和打磨便可。
“年轻的时候,一天就能做出一个,现在要用三天时间才能将石磨完全打制出来。”记者得知,直径24厘米的小石磨在市场上可以卖800元。朱满红说现在儿子已经将自家的手工石磨发布在了网上,济源、侯马的客户都对手工石磨感兴趣。“现在生产出的石磨一般销往农家乐。”朱满红说,打石磨赚不着钱,又费时费力,但孩子一直觉得这是门老手艺需要传承。“你看现在,磨米粉、豆浆哪里还用老式石磨,老式石磨都进博物馆咯!每个石匠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是机器不能比的。”朱满红说。
上一篇:范老伯和他52年的手工豆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