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张江:用手工皮具敲开美国市场(组图)
2017-06-12 16:12 人气:
三峡晚报讯
张江
创客名片
张江,宜昌人,所罗门皮具设计工作室创立者。从业余爱好皮雕,到成为网络上小有名气的“大师”,在创业潮的感召下,他创立了一个自己的手工皮具工作室。设计独特的产品销售到了日本、美国。
创客故事
皮雕是生活乐趣 潜心研究十多年
作为在葛洲坝长大的第二代,“工科男”张江有着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毕业后的工作也很稳定。最开始,他只是把皮雕当成自己忙碌生活的消遣。“十几年前,我就喜欢玩皮雕了,一个写字台,一把雕刻刀,能坐一整天。”张江说,那时他非常爱看一本名为《冷兵器》的杂志,最爱做的是刀鞘。看着一块块光泽的皮革经过独特的设计工艺,和精光闪亮的刀具结合在一起,“拥有一种独特的成就感。”
在互联网上,张江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老猫”,他常常在国内的皮雕论坛里,发表自己的作品和技术心得,拥有着让许多有同样爱好的网友膜拜的技术和资历。
那时淘宝还没有出现,许多外地的网友为了央求他做一个皮雕,往往得排队好几个月,对于张江来说,这份兼职的爱好每个月能为他带来几千元的收入。“比我的工资还要高。”
成立皮艺俱乐部 网友慕名拜师
网络上的名气,也给张江带来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些宜昌甚至外地的网友都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他,一同琢磨皮雕的工艺设计。
张江告诉记者,“当时来找我的朋友很多,我和大家商量,干脆在郊区租了一间农家小院,把工具都搬到了那里,一起来做皮雕,也挺有乐趣。”
皮艺俱乐部就这样成立了,有了组织后,张江的“活”更多了,有找他做皮包的,有做皮带的,有的甚至不说要求,“就是要我做个东西给他。”
而一些慕名而来的网友甚至找到张江要求拜师,有两个女孩子,非常喜欢皮雕,在别人的介绍下跑到俱乐部来,也成了张江的“徒弟”。
在这种情况下,张江开始考虑,把这种爱好变成创业。“喜欢手工皮雕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不成立一个皮艺工作室,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事业?”
2013年,宜昌所罗门皮具设计工作室成立,制作各种独特的手工皮具。在张江的淘宝店里,各种纯手工制作的皮具琳琅满目,大到行李箱,小到钥匙扣都得到了买家们的好评。
为了展示手工皮具的特点,张江还曾把制作手工皮具的视频放到了网上,并参加创意比赛。“买家能够亲眼看到,一块未经塑造的皮材,如何变成自己手中精美的皮具。”
张江和他的皮具工作室
手工活会有“蓝海”用创意开拓美国市场
39岁的张江最近很忙,他在深圳、宜昌间跑来跑去,只是为了设计一种皮塑工艺。
“我们的纯手工皮具卖得不便宜,常常有买家在问,为什么一个皮包能卖这么贵?”张江说,相对工业皮具来说,手工皮具卖得不便宜,但真材实料,个性化十足,这是张江对自己作品的最大信心。
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笔记本,也要用最大的心血去塑造它。在张江的工作室,记者翻开了一个手工皮具笔记本,封皮是牛皮,设计得古朴简单,但拿到手上,显得十分厚重,用皮筋作为书签,翻阅很方便。
张江告诉记者,一个好的手工皮具,相当于生活助手,“能满足主人的生活习惯,连一个唇膏和钥匙,都能在包内找到最方便的空间。”
其实,制作纯手工皮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经过画图、裁剪、雕刻、染色、拼接、组装、打斩、缝合、打磨封边、上牛角油、亮光剂,一件普通皮具,制作步骤不少于十个。“一个制作精致的皮包,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很正常。”
今年初,通过美国的经销商介绍,张江的一批手工台球杆皮包样品被运送到了美国,设定的零售价在每个万元左右。为了设计这批球杆包,张江花费了不少心血。“我们要仔细研究打球者的生活习惯,民族背景。”他指着一个印第安风格的皮包告诉记者,仅仅为了设计这图样上的花纹,就参考了十多个皮包样本,阅读了不少习俗书籍。
他深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找到手工皮具的市场“蓝海”。
人物对话
创业意味着更多责任
[记者]:把兴趣转变为工作,在许多人看来一定很美好。
[张江]:看起来是这样,实际非常难。作为一个爱好的时候,你并不指望它能赚多少钱,成了事业之后,你得时刻考虑能不能活下去。
[记者]:责任更重了。
[张江]:当然,公司的这么多人,你得为他们考虑,你的工作不仅仅是设计、手工,你还得做老板该做的事情,比如销售、成本控制。
[记者]:目前考虑得最多的是什么?
[张江]:手工皮具的市场在哪里。现在国内的个性化市场还远远不够成熟,我们要付出比国外手工业者更多的努力,才能活下去。
记者手记
在对张江的采访过程中,原本基于兴趣的创业,对他而言却并不那么轻松。他坦言,兴趣不一定代表市场认可,却能够让你有动力走下去,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创业,是一个为了梦想拼搏的过程。对于新一代的创业者而言,需要更多独立思考、自由的精神,能够纯粹地努力和坚持。创业不仅在满足一代人的需求,也在创造不一样的生活消费娱乐方式。
本报记者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