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大嫂车间”在小康路上彰显巾帼力量
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讯 9月30日下午5点,昔阳县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的制衣加工间里一派繁忙景象——120余名妇女,150余台缝纫机,正加紧在赶制河北客户羽绒服的订单。工人们笑逐颜开、精神抖擞、抢抓工期,确保及时保质保量完成订单生产。3年前,丽云服饰不过是个只有10名工人的小作坊。昔阳县妇联得知李云美想扩大生产规模却缺乏资金的情况后,努力从省、市争取到3万元资金,与多方协调,使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总部由乡下搬到了县城,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又增购50台缝纫机和各类配套裁剪机、熨烫机,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如今,李云美已带动120名村民实现就业、40名妇女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不仅是李云美,昔阳县累计有12万名妇女受益于“大嫂车间”创业就业好政策。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县妇联扎实工作,真心扶持,“大嫂车间”得以成功运作。起初,昔阳县妇联在县、乡、村三级组建起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进一步团结来自各行业的女企业家,女高级管理人员,女创业带头人,搭起了政府服务妇女创业的桥梁和工作平台。为了能让城乡妇女增收致富,女创业者能公平获得创业资本、经营权利和学习培训机会,本着全心全意为妇女服务的精神,昔阳县妇联在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扶持了创业示范基地和“大嫂车间”样板实体。昔阳县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先行成立“大嫂车间”。
“大嫂车间”是2017年昔阳县妇联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个亮点工作。它采取所在地妇代会“一对一”经营管理,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妇女儿童之家+流动妇女”经营体制和“四联四建四评”管理模式。目前涉及8家企业,即:县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界都乡秀芳仿真花基地,大寨村制衣有限公司,绣梦阁刺绣合作社,金谷阳光罐头厂,闫庄祥安服装厂,上城街翠青仿真花有限公司,黄岩巧手仿真花有限公司,这些创业项目现已初具规模、经营正常。
“是增收,更是收获自强与自立。”昔阳县妇联主席陈红梅真切感受到几年来村里妇女在“大嫂车间”通过学习工作实现的转变。她说,姐妹们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生活越来越好,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如今,昔阳县妇联开展的“大嫂车间”正在全县逐步推广,一个个妇女创业的新项目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在推动创新创业,小康路上彰显出巾帼力量。
多元发展新产业
山西大寨制衣有限责任公司是率先走向市场经济的标志性集体企业,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以优良的产品品质通过了市场的认可。
该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确立“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发展策略,积极开展量身订做、团体订购、来料加工、成衣销售等多种经营服务模式,并积极开发时尚服装产品,使“大寨”的服装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
2017年,大寨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在昔阳县妇联的帮助下成立“大嫂车间”。目前,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电脑缝纫机、锁边机、拷边机、钉扣机以及全套的后整设备,集合科学化管理的生产体系,精细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生产科学化、设备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的初步发展目标。该公司安排农村就业人员50余人,工人工资也由原先1000元的收入提高到了1500多元,在大寨制衣厂的车间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妇女就业的问题,更是经过学习、培训、实践的女工,变成了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先进技术的女工,树立了妇女能干事,能管事,能创业,有技术的榜样。
发挥妇女真本能
昔阳县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是由李云美个人自筹资金50万元创办的。2017年6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妇联努力争取,多方协调,公司总部由乡下搬到了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又增购50台缝纫机和各类配套裁剪机、熨烫机,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2017年,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妇委会,李云美同志成为第一任妇委会主任,黄娇娇为副主任,同时成立了妇女之家。作为全公司的妇女活动阵地,妇女之家建立了规范化规章管理制度、妇女之家制度、车间管理制度,并组织开展卫生保健、家庭教育、实用技术等各类活动。
为了能让城乡妇女增收致富,让女性创业者可以公平地获得机会,让女性创业家更好的创业,本着全心全意为妇女服务的精神,昔阳县妇联成立了“大嫂车间”。随着这个模式的不断完善,该公司由原先的几十个女员工发展到了现在100多员工。目前企业有高级女管理人员2名,熟练的女技术师傅8名,其中贫困家庭的女工30多人,建档立卡的8人,流动员工10多名,这些女工也由原先800元的收入提高到了1000多元,增加了25%左右,真正的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大嫂车间”的建立,为更多的留守妇女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让她们有了职业,有了收入,有了技术,有了自信。可以说,丽云服饰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办,即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示范引领的社会效益。
仿真花业绽新彩
2016年,昔阳县委、县政府引进了仿真花这一项目。在界都乡北界都村成立了昔阳县仿真花扶贫就业基地。基地以界都旧中学闲置资产为场地,占地16.5亩,预算投资500万。山西秀芳仿真花制品有限公司自2017年3月26日正式开业运营以来,现已安装各类加工设备36台。目前有3个车间,50个女工,月工资1800元。
该项目实施以来,仿真花制品公司在县妇联的指导下,又成立了妇委会,王秀芳成为第一任妇委会主任,并建立了妇女之家。在妇女之家中建立了学习培训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之后还开展寻找昔阳好家庭、技能比武等活动。王秀芳担任兼职副主席以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和县妇联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岗位的特点,多次组织仿真花制作培训,引领妇女就业创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底,秀芳仿真花加入“大嫂车间”,实行“企业+基地+妇女儿童之家+流动妇女”运行模式和“四联四建四评”管理模式,通过这个经营模式,仿真花制品加工已辐射到城区社区和8个乡镇,28个代办点,共培训妇女3000余人,20余场,其中贫困妇女1100人,带动就业2057人,其中贫困妇女1005人,仿真花制品加工从而实现留守妇女和剩余劳动力增收致富。
家庭做工好帮手
昔阳县翠青仿真花加工有限公司,经工商部门批准,成立于2018年1月23日。公司本着解决周边闲散妇女劳动就业,吸纳和解决家庭困难群体,及残疾人就业的宗旨,陪读留守妇女可在不耽误接送孩子的上下学,经公司专业老师手把手培训后,领货回家适时制作加工,是目前当地政府引进和扶持的又一妇女就业平台。
公司响应政府脱贫致富,开拓经济发展市场的号召,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场所,为方便老弱残及距公司较远的妇女,公司安排专人上门收发货,不间断下乡培训。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下乡培训近100多场,带动贫困妇女50多个,流动妇女300余人。下一步,该公司将致力于更多吸纳贫困妇女、流动妇女等从业人员,努力开拓市场为脱贫助力和家庭创收支招。
金谷厂里笑声甜
山西金谷阳光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食用菌、水果、蔬菜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由山东省莘县源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山西省昔阳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公司成立于2014年8月7日,该项目依托成熟的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和国内外销售市场,产品销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和美国、俄罗斯、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金谷阳光食品公司正式挂牌“大嫂车间”,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妇女儿童之家+流动妇女”运行模式,“四联四建四评”管理模式。目前公司女职工有31人,其中流动女职工7人。她们的工资待遇也由原来的每月1000元增加到1500元,保证了基本生活所需,也充分展示了女性创业的风采,体现了女性自身价值,开辟了女性就业门路,表现了女性自尊、自强的奋斗精神。
巧手插出“致富花”
昔阳县巧手仿真花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位于昔阳县黄岩村,由黄岩村赵红梅担任法人代表,注册资金四千元,经营范围为人造花、叶、果实的制作。
昔阳县巧手仿真花有限公司,多次开展仿真花培训活动,吸纳了19个贫困户妇女。带动100余名妇女就业。家庭插花,勤劳的妇女通过双手的劳动,为家庭增至五千元左右,昔阳县巧手仿真花有限公司,目前发展到135户,并辐射周边河东、寨上村的多家农户。
2018年8月20日,昔阳县巧手仿真花又引进了十台压花机,并派5名妇女到赵壁接受天津师傅的培训,现在公司压花、插花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降成本、增效益。家庭插花手艺将成为这里妇女的致富产业。
祥安服装帮民富
祥安服装厂于2013年7月成立,投资100余万元,占地270平方米,是闫庄乡第一个农民独立投资成立的服装加工厂。
该厂立足于当前农村贫困户和留守农村妇女的现实状况,有效利用闲散劳动力的优势,既不耽误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又能利用农闲空档时间从事衣服加工以增加收入。厂内拥有制衣机设备40余台,工人50多个,专门的技术工3名,另外在本县凤居、县城还有两个分点。主要工人为本村贫困户家庭妇女,工人工资以件计算,平均工资1400元/月。该厂目前主要承接校服、工衣等服装加工,靠订单生产出售衣服,年产量7万多套,年收入200余万元,从绣花、印花、制版、裁剪、加工到成衣出售实现了一条龙的自主产销方式。祥安服装厂以大量学生和工人为销售群体,价格低廉,质量保证,产品除满足本地就近市场外,还销往河北等地,拥有稳定的市场空间。
该厂的成立,直接带动了该村26户贫困户的脱贫增收,为妇女务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填补了该县服装加工行业的空白,激活了本地服装生产市场的活力。
绣庄绣出新天地
绣梦阁合作社于2007年2月5日成立,社员由原先的19户发展为56户,总投资总额56万元。多年来,该合作社积极参加县妇联组织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社员的剪纸和刺绣技术,通过八、九年的努力,共培训妇女2千多人,带动全县1000多名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和刺绣。
合作社通过多年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学员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昔阳县妇联又给做手工的妇女提供了培训和制作场地,使得剪纸和刺绣这些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最近几年又大面积地培训了手工编织拖鞋,手编拖鞋技术含量不高,简单易学,这一新型项目让更多的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够制作,为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
政府有信心,妇女有干劲。下一步,该合作社准备组织十个有基础的绣娘赴江苏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乱针绣技法学习,使其成为昔阳的新型产业,成为巧手创业,巧手扶贫,巧手致富的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