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上交“孵化”国内首批艺术导师 将艺术从厅堂传递到日常 填补艺术教育体系空白

2017-05-12 14:07    人气:

对美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正在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艺术机构也亟需专业人才来进行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为了填补空白,上海交响乐团从3月起启动“艺术导师养成计划”。通过近半年的公开招募、专业面试和综合能力考察等一系列考评流程,甄选出27名学员。经过1年的系统培养,他们将成为国内第一批专业艺术导师。

为何需要专业艺术导师

如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机会、更深入的方式去感知艺术?如何有机融合艺术和教育两大领域?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看来,这些都是一个艺术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

周平介绍说,艺术导师在国外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群体。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热忱、造诣、学识,加上成熟的教育理念,才能养成专业的艺术普及者和推广者。艺术导师填补了当代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空白,将艺术从厅堂之上传递到日常之中,使艺术内化为更多人身体与思维的一部分。

美国艺术导师之父、艺术教育家艾里克·普斯认为,要成为一位艺术导师,至少需要具备了以下特质:完备的专业技能、教育者的使命感以及能够带领人们体验并融入到艺术中去的能力。

谁将成为首批艺术导师

首批正在养成的27名艺术导师,由上海交响乐团的17名演奏员、上海乐队学院4名学生,和上海音乐学院6名学生组成。在一年的时间里,这批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学员将接受度身定制的体系化培养课程,并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接受考核和评价,以期在未来成为专业化的艺术导师。

上海音乐学院单簧管专业研究生戴粤川是首批艺术导师学员之一。他说:“‘艺术’和‘导师’有着先锋以及引领者的概念,我希望通过自己这份工作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感知艺术。”

上海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员郭玮琦很喜欢和小孩子打交道,她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在演奏之余,她常常思考,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让音乐进入孩子的心里。几天的培训下来,她最大的收获是肯定了一些理念:“艺术和美的教育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答案。作为一个艺术导师,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启发孩子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周平说,上海交响乐团在培养国内第一批艺术导师的同时,也希望能给更多专业院校的优秀人才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和职业选择,“这也是‘艺术导师计划’更深层面的考量和规划”。

国内首批艺术导师如何养成

9月底,上海交响乐团携手美国林肯教育中心,为首批艺术导师特别引进了为期一周的“林肯中心艺术导师发展研习课程”。“艺术导师”概念本就由美国林肯教育中心首创,并且已有长达25年的丰富经验。林肯中心执行副总裁拉塞尔·格兰特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把“艺术导师”的概念体系带到中国:“艺术本身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关键是,现在还没有足够多的人知道如何去做,这是我们选择上海交响乐团作为项目合作方的原因,他们专业、国际化,而且知道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什么。”本次艺术导师研习课程的两位艺术家,芭芭拉·埃尔曼和瑞查得·曼诺亚带领学员们围绕“了解教育类和社区艺术家工作领域的新框架”主题,以课程讲授、小组研讨会、画廊探访教学和工作坊等多样形式,针对艺术导师教学的哲学基础、基本目标、要义以及艺术教育拓展项目展开阐释、讨论和尝试。上海交响乐团也向社会公众开放此次研习课程,四位来自高校艺术系和社会艺术机构的老师参与了此次互动。

上海交响乐团“艺术导师养成计划”项目执行主管沈诗霞介绍,上海交响乐团专门为艺术导师制定了一套培养体系,主要以特邀讲座及实践工作坊两种形式展开。国内外顶尖高校及院团机构教师将为学员们开设英语进阶课、教育心理学、音乐表演与形体、当代艺术消费等一系列研习课程,其中大多数课程在艺术院校表演类专业都不曾开设。“艺术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和实践演练,内外兼修而得。”

上一篇:吴川外出企业家陈华获俄艺术科学院艺术贡献奖

下一篇:尊重艺术是重中之重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