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我在画院裱字画

2017-05-28 12:08    人气:

(原标题:我在画院裱字画)

我在画院裱字画



王旭在北京画院的工作室内装裱字画。

   

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烟袋斜街,有家名叫“五七裱画组”的裱画铺,当时京城的书画名家,如张伯驹夫妇、启功、吴冠中等人都是那里的常客。吴冠中的《烟袋斜街裱画铺》写的便是这个店铺,文章记述了一位裱了一辈子画的王师傅。

王师傅名叫王殿俊,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装裱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王殿俊老人已作古多年。装裱技艺也已传到老人的孙子王旭以及王旭的外甥徐建光两代人手中,开始在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之间赓续。

用国画揭裱技艺修复油画

在北京画院的工作室内,《工人日报》记者见到了“王氏装裱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王旭。

1988年,王旭高中毕业,在父亲王庆仁的建议下来到北京画院学习装裱。不知不觉中,王旭已从事装裱近30年时间。

说到从事装裱的缘由,王旭自然而然地讲起了爷爷和父亲的故事。

王殿俊是王氏装裱技艺的创始人,早年间读了3年私塾,后来在老字号“黎光阁”学习裱画,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自立门户发展。子承父业,后来王庆仁随父学艺,也走上了装裱之路。

爷爷和父亲二人修复两件国宝级藏品的经历,让王旭如今回忆起来仍兴奋不已。1951年,颐和园抢救园内皇家藏品,找到了王殿俊和王庆仁。其中最为重要的藏品,是一幅长7米、宽4米的巨型缂丝画——《无量寿尊佛像》。由于对二人的技艺心存疑虑,颐和园工作人员让他们先修复一幅荷兰宫廷画家华士·胡博绘制的慈禧油画像试试手艺。

这对爷俩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此前装裱修复的书画都是国画,材料是宣纸,而这幅慈禧肖像却是油彩麻布的油画。

二人根据经验积累,借鉴揭裱国画的工序,用高丽笺修复了残破缺损的油画画布,完成了油画的修复,并得到专家认可。这幅慈禧油画像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幅用国画修复方法修复的油画作品。之后,父子二人又完成了对缂丝画的修复,修复完成的作品需要四五个小伙子才能抬起,装裱难度可想而知。

“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

明代收藏家周嘉胄在《装潢志》中写道:“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而这也是王氏父子数十年装裱生涯中始终秉持的古训。

王旭对装裱的学习,是从擦案子开始的。学会了擦案子后,再学刷纸、刷糨糊,而光这些,王旭就学了三四个月时间。

事实上,这才只是装裱字画的第一步——托芯的准备工序。托芯之后,还要经过方芯、配料、镶活、转边、折窜口、覆活、上墙、下墙、砑活等10余个步骤,才能完成一幅作品的装裱。

“我们这个行当,有个说法叫‘三年零一节’。就是3年之后还得再干一个节气,也就是仨月。”王旭告诉记者,一般行当都是学习3年出师,但装裱行是3年又3月。“多的这3个月是装裱匠人对自己行业的尊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王旭身着唐装与外甥徐建光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装裱艺术,他用20秒时间浓缩了传承1000多年的传统技艺。而20余年的装裱经历,也让王旭愈发深刻体会到周嘉胄关于装裱的论述——“古迹重装,如病延医”。

王旭坦言,这种体会在两种情况下感受最直接:一是古画的装裱修复,二是非常规书画作品的装裱。他以自己去年的一次经历为例,向记者说明装裱之于书画的重要性。

去年9月3日大阅兵,天安门城楼上有一幅20米长、3米宽的巨型画作《众志成城》,为巨幅画作装裱的,正是王旭和他的助手。这幅画的装裱花费了王旭一个月的时间,在常规的宣纸覆禙之外,为防止巨画在城楼上因风力过大意外断裂,又用绢覆禙,增强了巨画的韧性。

那一天,王旭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电视直播只有几秒,我们却付出了一个月的艰辛。《众志成城》里有我们的汗水和智慧,这是我人生的一次创新与冒险。”

从糊口手艺到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装裱生涯也让王旭感受到社会变迁带给人们观念的改变。

王旭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总有亲戚朋友来找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裱画。“那个年代,人们觉得学门手艺是吃饭的本事。”

王旭坦言,到了1995年前后,尤其是大学扩招以后,就很少有人专门来学装裱了。不过,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装裱技艺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境况在近几年有了好转。跟王旭学装裱的,有美术院校的学生,也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

王旭认为,当下仍然可以只靠装裱这门手艺生存,但必须要精湛,有过人之处。如果做不到这些,或者没有在装裱领域做到高精尖的打算,那就需要具备其他的技能。

“比如北京潘家园的一些经营字画的店铺,同时也可以给人装裱字画。”王旭透露,仅靠装裱字画,除非当地的书画家、收藏家、书画爱好者特别多,否则很难维持生计。

“装裱也可以延伸到其他行业,比如书画等艺术品的布展。”王旭表示,现在书画家创作出作品,后续从装裱开始,中间过程包括作品拍照、画册图录制作、布置展览,直到作品展出,都可以交给专门的公司去做。“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但最关键的环节还是装裱。作品裱不好,后面都是无用功。”他说。

就业创业小贴士

一幅作品的装裱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托芯、方芯、配料、镶活、转边、折窜口、覆活、上墙、下墙、砑活等十余个步骤。学习全套技法要经过3年零3个月才能出师。如今从一幅画作创作完成,到后续的装裱、拍照、画册制作、策展,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上一篇:平潭:7旬老人退休17年画出5本长卷书画集

下一篇:国一金典:书画收藏市场正当时

新时代新闻的横空出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站位高、格局高,立意全球眼光,报道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