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芒种计划背后事实:自媒体、公共空间和平权
大家都很忙,先说出几个核心观点吧: 1、中国的自媒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2、自媒体现在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而不是快要夭折的试验品。
3、自媒体的崛起,并必然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未来两者互为补充。
4、自媒体现在是插科打诨的能手,但你无法据此预测今后他们就不会生产出高品质的内容来。
5、一些领域现在看是雷区,但未来有可能是蓝海,因此,有远见的自媒体已经开始着手储备。
腾讯今天发布芒种计划,拿出两亿元来补贴自媒体,这不是简单地对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的见招拆招,作为中国用户数最多的新闻平台,腾讯新闻把对自媒体的扶持提升到一个战略层次,无疑是向外界发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未来传媒内容生产者主体,将从传统的媒体辛迪加转向蜂群式的个人生产者+轻量化的小型媒体机构。
的确,直到今天,自媒体还没有诞生出一篇巅峰时代的《财经》、《》时所推出的类似“谁的鲁能”、“孙志刚事件调查”这样足以影响时局的重大严肃新闻,时政新闻仍然是自媒体趟不过去的雷区,当下诸多业余自媒体无法承担的调查报道所需巨大时间、人力成本,深度财经报道亦是很多自媒体知识与人脉储备所不及。一言蔽之,受资本、人力限制,自媒体目前仍然无法生产出“高品质内容”,依然还是内容供给市场里的淘宝店小二。
但是当腾讯、网易、今日头条推出真金白银的个人生产者扶持计划后,历史的天秤已经向自媒体一端倾斜。为什么这样说?其实,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甚至门户网站,传统媒体自诞生起就带有“自毁”的基因。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在生产和传递内容时就不得不进行三次过滤。
第一道过滤:规模、资本和盈利本能传统的媒体创立之初,都需要巨额的启动资金。1851年,在纽约开办一家报馆,起步费用最低为69000美元,到了1920年,这一门槛从数万美元提高到了数十万美元。1990年代,中国大陆一张发行量在10万份的都市报,其创报投资资金一般也在5000万起。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量市场化媒体背后有带有资本的影子,追求利润恰恰是资本的本能。因此,媒体幕后资本虽然一般不会直接介入媒体运营,但是资本的立场往往会深刻影响到媒体立场。
第二道过滤:广告成为媒体的第二号监管力量除非了媒体的发起资本外,广告主则是媒体在输出内容时候需要经过的第二个过滤池。19世纪,英国自由党领导人乔治.刘易斯爵士就曾发表他对报刊本质的著名论断:市场会促进那些“受广告商青睐的报纸”。而广告也由此成为弱化当时工人阶级报纸的强有力工具。英国左翼媒体《每日先驱报》,在1960年代占全国报纸发行量的8%,而广告收入只占全国广告总盘子的3%。纽约的公共电视台13频道,在1985年播出了揭露石油开采的纪录片《赢利之渴》不久就失去了来自海湾产油国的资金资助。
第三道过滤:信息源头被垄断政府机构、大公司,在传统媒体看来都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因此由政府和商业公司举办的大型活动,往往构成了报纸头条、电视新闻黄金档、网站首屏的主要内容。美国空军早在1968年,就雇佣了1305名正式和第三方员工来为1139家电台和十多家电视台提供新闻电影剪辑片。为了巩固消息源的优势地位,政府和公司公关部门乐于付出巨大成本为新闻机构提供场地、素材,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原意刊发。权力和资本对于媒体控制,还进一步蔓延到对“专家”意见的引导上。一些官方或商业背景的机构会将一些白名单上的专家纳入某个智库,帮助他们属于研究成果并通过媒体发布给更多人。
自媒体虽然也难逃大政策、商业环境的制约,政府、企业依然会向磁铁一样,对自媒体充满吸引力,但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仍然有巨大的存在价值:
1、蜂群效应与垄断搅局者 虽然单个自媒体力量薄弱,但无论是腾讯的芒种计划,还是今日头条的千人万元计划,都在试图去塑造一个自媒体的蜂群,只不过这些蜂巢挂靠在不同的商业机构。早在博客时代,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概念就已提出,但那时博客写作仍然是以名人为主,专职博客写手并不多,因此UGC的概念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在微博时代,段子手们仍处于练兵阶段,直到微信大火,变现渠道成熟后,自媒体才完成成人礼。海量自媒体的出现,将会一点点蚕食传统媒体对于内容出口的垄断,现在很多公司在举办活动时,对于自媒体的预算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相信做过公关的朋友都感受到了自媒体人的狮子大开口。
2、公民、政府、机构之外的第四空间 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身份授予功能将会自媒体所稀释,例如在外交、军事上经常露脸的专家,也许并非行业内学术领军人物,但是由于经常在媒体曝光,在受众看来,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蛋背后对应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领域,他们就成为了行业权威的代表。传统媒体生态下,观点市场一直处于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熟脸都熟透了,新鲜面孔却一直在等待公众首秀。而自媒体时代,观点开始逐渐脱媒化,其实“观点直销”早在微博时代就开始尝试,包括已经被关闭账号的几位大V,他们以鲜明的观点、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开辟了公民、政府、机构之外的又一舆论空间,并间接实现了信息平权。此处就不多说了,不然会被关小黑屋。
3、严肃的对立面,解构的力量 一家自媒体研究机构,前两天带着好人卡给出自媒体画了好几条红线,让他们不要碰。确实,现在十万加的文章打烂多少靠文字吃饭人的脸。太多的插科打诨,太多的坑爹不上税的标题党,正在把自媒体变成一个庸俗内容的垃圾场。但是,在这个混乱的派对里,你仍然是可以看到一些正儿八经的好内容。当然,前提是你得有个靠谱的朋友圈,而不是天天卖面膜、晒娃照、互粉转发领红包。但是除了搜搜、传递门之外,我们还是缺乏更好的搜索产品来触达优秀的纸媒体,这可能真是下一个自媒体创业的投资风口。
下一篇:自媒体的规范与前瞻